天搖地動談地震
由於地球內有一種推動岩層的應力,當應力大於岩層所能承受的強度時,岩層會發生錯動,而這種錯動會突然釋放巨大的能量,並產生地震波,當它到達地表時,引起大地的震盪,這就是地震。
地震可分為自然地震與人工地震(例如:核爆)。一般所稱之地震為自然地震,依其發生之原因又可分為:
(一)構造性地震:以板塊運動所造成的地殼變動(構造性地震)為主,全球地震原因所佔比例最高。
(二)火山性地震:地表上的火山爆發引起的地震,如維蘇威火山和南亞大地震引起的海嘯。
(三)衝擊性地震:遭到隕石撞擊的墨西哥灣。
台灣因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碰撞擠壓所形成,交界處在花東縱谷,以西是歐亞大陸板塊,以東是菲律賓海板塊,由於兩板塊仍不時碰撞,因此台灣島多地震。(如圖十四為台灣板塊構造圖)
除了民國八十八年
台灣的南部的恆春附近,則是因歐亞大陸板塊下陷至菲律賓海板塊下方,這跟一般所說的板塊關係不同,南部的地層屬於較老的岩層,所以百年來難得有超過規模5.0以上的地震發生。
地震分級與防護
台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本來就要認識地震現象,當地震發生後,中央氣象局很快就發布地震的相關資訊。
(一)震源:地震錯動的起始點,在地底下一個點。
(二)震央:震源在地表的投影點,與震源的關係是垂直。(如圖十五)
地震依照震原深度將地震分為四種
(一)在0~
(二)在30~
(三)在70~
(四)在300~
在地震報告中所指的地震規模是用來描述地震大小的尺度。我國使用芮氏地震規模(Richter magnitude scale),是在1935年為了研究美國加州地區發生的地震而制定,由觀測點處地震儀所記錄到的地震波最大振幅的常用對數演算而來。以沒有單位的實數所示。
地震強度又稱為震度(intensity),是表示地震時地面上的人所感受到振動的激烈程度,或物體因受振動所遭受的破壞程度,通常離震央越遠,地震強度越小。現今地震儀器已能詳細描述地震的加速度,所以震度亦可由加速度值來劃分。震度級以正的整數表示之(見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地震震度分級表)如表一。
表一:「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地震震度分級表」(
人的感受 |
屋內情形 |
屋外情形 |
||
0 |
無感 |
人無感覺。 |
|
|
1 |
微震 |
人靜止時可感覺微小搖晃。 |
|
|
2 |
輕震 |
大多數的人可感到搖晃,睡眠中的人有部分會醒來。 |
電燈等懸掛物有小搖晃。 |
靜止的汽車輕輕搖晃,類似卡車經過,但歷時很短。 |
3 |
弱震 |
幾乎所有的人都感覺搖晃,有的人會有恐懼感。 |
房屋震動,碗盤門窗發出聲音,懸掛物搖擺。 |
靜止的汽車明顯搖動,電線略有搖晃。 |
4 |
中震 |
有相當程度的恐懼感,部分的人會尋求躲避的地方,睡眠中的人幾乎都會驚醒。 |
房屋搖動甚烈,底座不穩物品傾倒,較重傢俱移動,可能有輕微災害。 |
汽車駕駛人略微有感,電線明顯搖晃,步行中的人也感到搖晃。 |
5 |
強震 |
大多數人會感到驚嚇恐慌。 |
部分牆壁產生裂痕,重傢俱可能翻倒。 |
汽車駕駛人明顯感覺地震,有些牌坊煙囪傾倒。 |
6 |
烈震 |
搖晃劇烈以致站立困難。 |
部分建築物受損,重傢俱翻倒,門窗扭曲變形。 |
汽車駕駛人開車困難,出現噴沙噴泥現象。 |
7 |
劇震 |
搖晃劇烈以致無法依意志行動。 |
部分建築物受損嚴重或倒塌,幾乎所有傢俱都大幅移位或摔落地面。 |
山崩地裂,鐵軌彎曲,地下管線破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