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層裡的故事
在地層對比常用的一種,以化石作對比法,例如圖四為三個沈積地層;甲地層中有馬的骨骼化石(新生代),乙地層中有恐龍的骨骼化石(中生代),丙地層中有三葉蟲的化石(古生代),丁為安山岩岩脈,戊為斷層。我們可以由各地層的化石得之地層的絕對時間排列是古生代=>
中生代=>新生代,岩層由下往上一層一層堆積,所以沉積年代老的岩層在下,年代新的在上。
另外安山岩岩脈及斷層均晚於三個沈積地層,所以上述五個地質事件的排列順序分別是:丙地層:有三葉蟲的化石(古生代)=>乙地層:有恐龍的骨骼化石(中生代)=>甲地層:有馬的骨骼化石(新生代)=>丁:安山岩岩脈=>戊:斷層。
照片十三: 南橫寶來的化石
首先我們先來介紹,古生物學是一門專門研究化石的科學,是地質學中的一門,當中有提到化石是地質時代生物的遺體、遺跡或排泄物等,在自然狀態下被埋藏在地底下而被人類挖掘出來者,而且化石必須具備有時間上的意義,例如恐龍的化石代表該地層是中生代,三葉蟲化石代表
是古生代的地層。另外
(一)形成化石的條件:生物須具有堅硬部份,在其死亡後被迅速掩埋,掩埋的場所以沈積岩最好,當中以頁岩和石灰岩的顆粒最細緻,形成良好化石的機會最高。
(二)形成化石的機率:自顯生元以來,科學家估計約有十億種以上的生物出現過,但是成為化石被人類發現而記錄下來的約有13萬種之多,機率約0.013%。
(三)標準化石:能夠決定地層形成年代的化石,一般須具備以下的條件
1、演化速度快。 2、生存期限短 。3、分布範圍廣 。4、個體數量多 。5、具有明顯特徵極易辨識
。
有些化石未受改變的方式,就是整個生物體幾乎沒有變化,包括肉體和骨骼都被保存下來,例如琥珀中的蚊子或西伯利亞冰層裡發現的長毛象。還有一些經過改變的形式,其生物體本身的成份可能經過礦化、溶解、取代、脫水、再結晶等作用,而改變其硬殼或骨骼的成份或結構,如美國亞利桑那州的矽化木,樹幹的組織完全為矽所取代,但其年輪等植物體結構仍然保留下來。最後是生物體的遺跡,像是古生物的排泄物或活動所留下來的痕跡均屬之,此種化石稱為生痕化石,常見於苗栗後龍溪出口的砂棒;螃蟹挖的洞穴等。所以要形成化石是非常稀少的,而且化石可以帶給我們許多遠古時代的重要訊息。
在地質事件的介紹之前先認識一些地質上的原理:
(一)水平定律:沉積物沉積時都呈水平狀態。
(二)疊置定律:未受劇烈變動的沉積岩層,越下方的岩層年代越老。在一般情況下,上層的地層比下層的地層新(年輕)。
(三)截切定律:地質事件相互影響,被截切的地層比截切的地層老。
實際應用:如下圖五地質事件發生圖當中,由水平定律得知該地層尚未受到外力影響,再由截切定律中可以知道火成岩脈與斷層比頁岩、礫岩、砂岩較晚發生(頁岩、礫岩、砂岩被火成岩脈與斷層截切),而火成岩脈比斷層早發生,(火成岩脈被斷層截切),最後疊置定律決定出岩層的先後順序是:頁岩=>礫岩=>砂岩。所以整個發生的地質事件的先後順序分別是:頁岩=>礫岩=>砂岩=>火成岩脈=>斷層。
在地球漫長的46億年間,為了區分時間上的方便,所以就依照歷史上各朝代的分法,區分為元、代、紀、世、期,例如:現在是顯生元的新生代第四紀的全新世末。這種分法是按照放射性定年的方法來決定岩層形成年代。
(一)相對地質年代:利用化石出現的先後順序來決定岩層沈積的順序,此種方式只能決定先後,無法決定岩層形成的時代距離今日有多久。
表四:地質年代表
元 Eon |
代 Era |
紀 Period |
世 Eopch |
放射性定年 單位:百萬年 |
顯生元 Phanerozoic Eon |
新生代 |
第四紀 |
全新世 |
0.01 |
更新世 |
1.6 |
|||
第三紀 |
上新世 |
5.3 |
||
中新世 |
23.7 |
|||
漸新世 |
36.6 |
|||
始新世 |
57.8 |
|||
晚(古)新世 |
66.4 |
|||
中生代 |
白堊紀 |
|
114 |
|
侏儸紀 |
|
208 |
||
三疊紀 |
|
245 |
||
古生代 |
二疊紀 |
|
286 |
|
石炭紀 |
|
360 |
||
泥盆紀 |
|
408 |
||
志留紀 |
|
438 |
||
奧陶紀 |
|
505 |
||
寒武紀 |
|
570 |
||
隱生元 Cryptozoic Eon |
元古代 |
|
|
2500 |
太古代 |
|
|
3900 |
|
超古代 |
|
|
4600 |
(二)絕對地質年代: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定年的方法來決定岩層形成的年代。
絕對時間(Absolute time) :
決定一個地質作用或地質事件是在多少年前造成的,是一種有數值(通常以年或百萬年為單位)的測定。例如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定年的方法來決定一個地質事件(例如火山噴發形成熔岩)的絕對時間。以下為自地球誕生以來的地質年代表:(如上表四)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