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一:認識古文明
壹、基本內容:早在西元前三、四千年,西亞的兩河流域與北非的埃及即已發展出重要的文明
。
貳、能力指標:
參、本課重點
一、西亞古文明
二、尼羅河的贈禮-埃及
三、印度古文明
肆、重點整理
一、西亞古文明
(一)地理位置
1. 兩河流域: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向波斯灣,兩大河流經的地帶,稱「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此地區土壤肥沃,形狀像一輪彎月,有「肥沃月彎」之稱。地勢低平,缺乏天然屏障,易受到來自四周高原或沙漠民族的入侵。但也因不同民族在此進出,創造出豐富的文化內涵,是人類文明最早的發源地之一。
2. 地中海東岸、小亞細亞
3. 伊朗高原
(二)文明的建立者
1. 蘇美人:西元前3500年左右,最早在兩河流域建立城邦。
(1)文字:楔形文字
① 為西亞大部分民族通用文字。
② 大多記載商業活動。
(2)曆法:使用陰曆,將一年分為十二個月。
(3)數學:已有十進位和六十進位,如1分60秒,圓周360度等。
2. 巴比倫人
(1)法典:《漢摩拉比法典》
① 制定背景:商業頻繁,重視契約和法律觀念。
② 制定者:漢摩拉比國王。
③ 特點:做為婚姻、繼承、貿易等各項行為的規範。世界上最古老的成文法典之一。強調「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原則;法律是神授且公正的;處罰依身份不同而有差別(因階級而不同)。
3. 亞述人
(1)尚武、善戰。
(2)尼尼微皇家圖書館收藏楔形文字泥版圖書。
4.加爾底亞人
(1)定都於巴比倫帝國首都的舊址,又有「新巴比倫」之稱。
(2)擅長觀察天象和占星術,研究與個人命運的關係。
(3)制定一週七天的制度。
(三)地中海東岸、小亞細亞
1. 腓尼基人
(1)善於航海經商,在地中海各地建立商站與殖民地。
(2)傳播文化:
① 將西亞文化傳往地中海各島嶼及沿岸地區。
② 為方便經商,將簡化的字母文字外傳,成為今日西方語文所用字母的共同源頭。
2.希伯來人:創立猶太教
(1)教義:
① 一神信仰:以耶和華為唯一真神。
② 堅信自己是「上帝的選民」,巴勒斯坦為上帝所賜的土地。
(2)經典:《舊約全書》。
(3)影響:一神信仰影響基督教與伊斯蘭教。
(四)伊朗高原:
1. 波斯人
(1)西元前六世紀,建立波斯帝國,陸續征服西亞與埃及。西元前五世紀,建立史上第一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
(2)吸收西亞和埃及文化的優點,發展出內容豐富、兼容並蓄的波斯文化。
(3)宗教:祅教
① 善惡二元論-善惡對立,世界區分為善與惡、光明與黑暗。
② 人要摒棄黑暗邪惡的誘惑,追求光明與智慧。
③ 曾傳入中國。
二、尼羅河的贈禮:埃及
(一)地理位置:「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
1. 形勢孤立:四周環繞著沙漠、高山及海洋,雖然形勢孤立,卻提供穩定發展的條件。
2. 尼羅河每年定期氾濫,河水退去後留下肥沃的黑土,利於耕種。
(二)古埃及的歷史發展
1. 興亡:
(1)西元前3100年左右,形成統一的王朝。
(2)西元前6世紀被崛起於伊朗高原的波斯所滅亡。
2. 歷史分期:
(1)古王國時期
① 國力富強,以金字塔為其國力富強的象徵。
② 其國王通常稱為「法老」,被視為神的化身。
(2)中王國時期
貿易發達,為地中海東岸的商業盟主。後因內部混亂,被外敵所滅。
(3)新王國時期
埃及人驅逐外敵,進入新王國時期,武力強大,向外征戰,是埃及版圖最遼闊的時代。
(三)文明成就
1. 文字:象形文字
(1)由圖象符號構成。
(2)經由腓尼基人傳入歐洲,成為後來西方文字的基礎。
2. 宗教:多神信仰、相信死後有來生
(1)多神信仰:最主要的神明有
① 太陽神:象徵一切權力來源,法老是太陽神之子。
② 尼羅河神:代表循環不息的再生力量。
(2)相信死後有來生
① 木乃伊
製作原因:認為死後靈魂不滅。
製作目的:靈魂通過審判可復活,木乃伊的製作讓靈魂和身體相結合。
② 金字塔
是保存法老木乃伊的陵墓,內部的壁畫、雕像等豐富的作品,充分展現古埃及人相信來生的宗教觀。
3. 解剖學和醫學
4. 曆法:太陽曆
為了預測尼羅河河水的氾濫時間,透過天文的長期觀察,發明太陽曆,經後人改良,成為今日使用的陽曆。
5. 測量與幾何學:為丈量氾濫後的土地,測量與幾何學也相當發達。
6. 數學:用十進位。
三、印度古文明
(一)地理位置:印度半島北部印度河和恆河所形成的廣大平原。
(二)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西元前2300年前後出現,到約西元前1500年,受來自西北方的阿利安人入侵而中斷。
(三)阿利安人的文明:因人數較少,為保持政治地位與種族特性,推行婆羅門教與「種姓制度」。
1. 宗教:婆羅門教
(1)教義:相信因果報應,主張輪迴-規定各階級應遵守的行為規範,以維持社會秩序。
(2)經典:《吠陀經》。
2. 統治政策:種姓制度
(1)目的:維持阿利安人血統純正與方便統治。
(2)內容:把人民分為祭司、貴族與武士、平民、奴隸四個階級。
(3)特色:
① 階級森嚴。
② 身分代代世襲,互不通婚。
(四)佛教的創立:
1. 創立時間:西元前六世紀。
2. 創立者:古印度北部小國王子悉達多(即釋迦牟尼,又稱佛陀)。
3. 創立背景:不滿種姓制度和婆羅門教教義。
4. 教義
(1)眾生平等,打破婆羅門教的階級觀念。
(2)藉清淨修行,超脫因果輪迴(達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
5. 發展
(1)全盛期:西元前三世紀,孔雀王朝阿育王大力倡行佛教,派遣高僧向外弘揚佛法。
(2)四世紀時,佛教逐漸式微,漸為印度教取代。
(五)印度教與笈多王朝:
1. 印度教
(1)創立時間:西元四世紀。
(2)創立背景:教義融合婆羅門教、佛教與民間信仰。
(3)教義:承認階級制度、相信輪迴、推崇修行。
(4)發展:成為今日印度人信奉的主要宗教。
2. 笈多王朝
(1)政治安定,文化昌明,是印度古典文化的黃金時代。
(2)在梵語文學、醫學、數學、天文學和曆法上也有卓越表現。
數學:發明「零」的觀念與數字系統,後經阿拉伯人傳入西方,成為今日通行的阿拉伯數字。
(3)印度教藝術大盛。
伍、延伸閱讀
一、西亞古文明
1. 蘇美人的陰曆
除了車輛之外,蘇美人還有一項人類早期關鍵的發明之一,即陰(月)曆。在美索不達米亞那樣極端惡劣的氣候條件下,一定需要知道播種和收穫的準確時間,因此有必要找出一種能夠標明時日行程,以確定周而復始的農作周期之可靠途徑。做到這一點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利用月亮的盈虧循環。既然月亮由最初的弦月運行到下一次最初的弦月,大約需要二十九天半的時間,人們就可以考慮把這樣一個循環視為一個基本的計時單位(我們稱之為一個月),然後累計這些計時單位的數目,直到將季節也當成完成了一個循環的單位,就這樣蘇美人得到了結論,當月亮運行了這樣十二個計時單位(六個是二十九天,六個是三十天)後,一「年」就過去了,重新又回到了開始播種的時候。遺憾的是,他們不知道「一年」實際上是地球繞太陽繞轉一周的時間,月亮的十二次循環或十二個月,比一個太陽年要少十一天。要經過九個世紀之後,蘇美人才學會這些,所以每隔幾年他們就要在其年曆上另外加上一個閏月,這樣才可以準確的預測到季節的循環。
2. 楔形文字
到了西元前2500年左右,蘇美的文字體系已到達了充分發展的地步,這就所謂的「楔形文字」(cuneiform),因為這種文字是用蘆葦所製的筆尖呈三角形的筆,在濕泥版上刻寫而成的楔形符號所組成的。其總數共有五百個楔形文字,其中有許多是具有多重涵義(其「準確涵義」,只能由上下文來判定),如此一來,使得楔形文字體系比後來的字母文字體系,更難於學通。雖然如此,楔形文字已足夠使用了,而且在西元前2000年的時間裡一直是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唯一的文字體系,甚至在西元前500年左右,這種文字還成為西亞大部分地區通用貿易往來的媒介。
3. 漢摩拉比法典
「漢摩拉比法典」乃是石刻的文書,其中共包括了282條律文。在考量漢摩拉比法典的主要前提之前,必須指出:此一法典缺乏「法律之前人人平等」(equality before the law)的現代觀念。在「漢摩拉比法典」中,奴隷是毫無權利可言,稍有過失就要受到斷肢的可怕懲罰。此外,法典還提到兩個階級:一個是「人」(men),顯然是指貴族而言;而其他既不是「人」也不是奴隷者,他們所受到的法律待遇很差;但擁有一些法律權利。和「人」之「人」之間相互侵犯相比,「人」侵犯了地位低於他們的非奴隸者,其所受到懲罰要輕一些;至於「人」傷害了奴隸,就依「毀損他人財物」來論處。
4. 波斯帝國
西元前553年間,波斯有一小部落安山(Anshan)酋長居魯士(Cyrus)起兵反對米提的統治,經過三年的苦戰,終於攻陷米提首都伊克巴佃納,廢黜當時的米提王阿斯大格,而自稱為「波斯人的國王」,這就是波斯帝國建立之始。
西元前529年居魯士逝世後,其子甘比西士(Cambyses,西元前529-523年)繼承為王,西元前525年間又領兵南下,攻滅埃及,波斯帝國的轄境更廣。到了大流士一世(Darius I,西元前521-485年)在位時,又東向拓地於印度河流域,西渡赫勒斯滂海峽(Hellespont),進佔多瑙河(Dannbe)下游的色雷斯(Thrace)。波斯在三、四十年的短暫時期內,由一個小部落擴展為雄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其擴展之速,前所未見。
居魯士創建帝國之初,即實行省縣制度,將其佔領的地方分為若干省(Satrapy),省以下又分為若干縣,省有省長(Satrap),縣有縣長(Hyparch),禀承國王的命令,推行各種政令。這種制度至大流士一世時更為完善,將全國領劃分為二十一省,除慎選各省省長以外,又由省內的波斯人組成議會,各省政務須經議會討論質詢,藉此限制各省省長的專橫。
大流士一世除以上述省縣制度加強推行地方政令以外,又以當時首都蘇沙(Susa)為中心,分別建築通往各省的公路,公路上分段設立驛站,既利政令的傳遞,又利商旅的往來。大流士一世又派人至埃及,將埃及中王國時代由尼羅河三角洲至紅海開鑿而在當時業已淤塞的運河重加疏濬,使地中海與印度洋之間的水路得以暢通;他又鑄造金幣,將帝國境內各地貨幣統一起來,於是裡海、黑海、地中海、紅海與印度洋首次能連結起來,商業興盛,繁榮極於一時。
5. 祅教
西元前660年間在米提出生的瑣羅亞斯德(Zoroaster),他因感迷信害人,而思將阿利安人傳統的信仰予以淨化改革,提倡宗教改革,改革後的宗教被人稱為祅教。
瑣羅亞斯德認為宇宙間有善惡兩種勢力對立,善神領導善的勢力,惡神就領導惡的勢力,這兩種勢力水火不相容,經常對立鬪爭。瑣羅亞斯德所以提倡宗教改革,主要目的在提高世人的精神與倫理生活,積極鼓勵他的信徒們改惡從善。瑣羅亞斯德的宗教思想,後來對於猶太教和基督教都有很大的影響。
祅教的教徒認為光明代表善神,黑暗代表惡神,而火又象徵光明,因此祅教的教徒就拜火,祅教或稱為拜火教。這種起源於伊朗高原的祅教,在中國後魏時曾經傳入中國。祅教後來產生不少支派,其中以太陽教(Mithracism)和摩尼教(Manicheism)較為重要,前者曾經一度盛行於羅馬帝國,後者在唐時也曾傳入中國。
二、尼羅河的贈禮-埃及
1. 埃及的政治史
古代埃及史通常被劃分成六個時期:古代時期(archaic period,約西元前3100年~2770年),古王國時期(the Old Kingdom,約西元前2770~約2200年),第一中間期(the
first intermediate period,約西元前2200年~約2050年),中王國時期(the Middle Kingdom,約西元前2050年~1786年),第二中間期(the
second intermediate period,約西元前1786年~1560年),以及新王國時期(the New Kingdom,約西元前1560年~1087年)。
2. 埃及人的靈魂觀
古埃及人堅信:靈魂若沒有在今世寓身於其中的軀體,它便不能進入俄賽里斯的冥界。所以,人一死亡,親屬們便抬出他的屍體,請人塗敷香料、藥物以防腐爛。屍體在一種氧化鈉溶液裡浸泡數星期後,用樹脂填充。波斯語中,樹脂叫「木米乃」(Mumiai),因此,塗以香料的屍體便叫「木乃伊」(Mummy)。屍體用長長的特製亞麻布包纏起來,放在特製的棺木裡,準備運往其最後埋葬地。不過,埃及人的墓穴倒還真像個居家過日子的地方。在那裡,屍體週圍有一件件家具及樂器(用來打發沉悶壓抑的等待時光),還有廚司、麵包師和理髮師的小塑像(這是為了給這黑暗住所的主人提供珍饈佳餚,並且不至於使他邋邋遢遢地東遊西蕩)。
開始時,這些墳墓是鑿建在西部山脈的岩石中的,但隨著古埃及人向北遷徒,他們不得不在沙漠裡建墳修墓。然而,野獸和同樣殘忍的強盜在沙漠中神出鬼沒。他們闖入墓室,把木乃伊弄得亂七八糟,偷竊隨葬的珠寶。為了防止這種邪惡的瀆神行為,古埃及人總是在墓頂上築造一個小石堆。這些小石堆後來愈壘愈大,這是因為富人建的石堆比窮人的高得多,而且人們競相攀比,看誰的石堆最高。最高紀錄是由古夫國王創造的(希臘人稱之為芝奧普斯王,生於西元前十三世紀)。希臘人把他的石塚稱為金字塔(因為「高」在埃及語中是「Pir-em-us」),足有五百多英呎高。
三、印度古文明
1. 阿利安人征服
約至西元前2000年間,印歐族中一支游牧民族阿利安人,經由現在阿富汗與興都庫什山脈南下入侵印度北部,中間經過幾百年的激烈戰鬥,征服達羅毗荼人,而將印度北部佔為己有。現代考古學家發掘發現的巫興佐大羅城的廢墟上,滿佈著屍骨,顯然經過大屠殺,而這種屠殺或許就是阿利安人的傑作。
2. 婆羅門教與種姓制度
阿利安人佔居印度北部以後,除了產生宗教思想以外,同時也創立一種嚴密的「種姓制度」(Caste System)。原來阿利安人與達羅毗荼人在體型上有很大的差別,前者身軀較高,皮膚白晳,而後者身軀較矮,皮膚較黑,再加上阿利安人是征服者,而達羅毗荼人是被征服者,阿利安人因此就自視為優秀民族,卑視被征服的達羅毗荼人等。阿利安人的統治者一則為了防止其族人與被征服者間血統相混,二則又謀政治上統治方便起見,就將其族人分為如下的三個階級:第一階級為僧侶,稱為「婆羅門」(Brahmans);第二階級為國王武士等貴族,稱為「剎帝利」(Kshatriyas);第三階級為從事農、工、商等業的平民,稱為「吠舍」(Vaiyas)。這三個階級以職業作為劃分的標準,規定職業世襲,階級不能變動。此外又以種族膚色為標準,將當時被征服的達羅毗荼人等列為第四階級,稱為「首陀羅」(Sudras),規定「首陀羅」只能做上述三個階級的奴隸,並且嚴禁「首陀羅」與阿利安人通婚。阿利安人與達羅毗荼人既然黑白不同,假設有兩族男女苟且出生的混血兒,就很容易被人辨認出來,而這種混血兒就被人稱為「休達」(Sudas),當作比牛馬還不如的賤民看待,得不到法律的保障。
在「種姓制度」中佔居最高地位的「婆羅門」,雖然只是僧侶,但是他們除了主管宗教事務以外,還監督各地法律的施行、掌管文化教育、出任國王的顧問等,事實上掌握著廣泛的權力,前述宗教思想、種姓制度等都是「婆羅門」制訂出來的。阿利安人崇拜的神祇很多,敬神的祭典都由「婆羅門」主持,因此阿利安人相信的宗教就被人總稱為「婆羅門教」。
婆羅門教為了維護種姓制度,創立如下的說法:婆羅摩神創造宇宙時,以他的口造下了婆羅門這一階級,以他的手造下了剎帝利一階級,以他的腿造下了吠舍一階級,以他的腳造下了首陀羅一階級,階級所以不能變動,正如手腳不能倒置。
3. 佛教的創立
佛教的創始人悉達瞿曇(Siddhartha Gautama,西元前563~483年按即悉達多),又名釋迦牟尼(Sakymuni),原是靠近喜馬拉雅山一個王國的王子,精通武藝,長於文詞,十五歲即被立為太子,十七歲娶妻生子,過著榮華富貴的生活。但是後來他因感人生生、老、病、死等痛苦,卻在二十九歲毅然脫離家庭,出外修行。他最初跟隨婆羅門研究哲學,後來所得的結論,認為如奧義書等所說的理論,只是空虛的追求,無補實際,接著他又花了六年的時間,過著極端苦行隱居的生活,而苦行隱居只能導引人進入失望,依然無法解決人生的痛苦。即在他沮喪、疲乏之中,在迦耶山的一棵菩提樹下,靜坐默思七天,頓然有悟,洞徹瞭解事理的根源,心中煩惱盡除。自此以後的四十多年中,在恆河流域各地宣傳他的新主張,獲得不少信徒,信徒們尊稱為「佛陀」(Buddha),原意是「大徹大悟者」,這就是「佛教」(Buddhism)的起源。
釋迦牟尼生前的傳道,雖然沒有直接攻擊種姓度,但是他的新主張處處揭露婆羅教理論的錯誤,對種姓制度也就無形中予以打擊,再加上他對低下階級不歧視,主張人人平等,原在種姓制度下受到壓迫的人就改信他的主張。釋迦牟尼生前的傳道,本來不帶絲亳宗教色彩,惟後來他的信徒們卻建立寺廟、制定崇拜的儀式等,更有出家修行的和尚、尼姑等,這是釋迦牟尼逝世後一、二百年中才逐漸演變出來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