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三:中古時期
壹、基本內容: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到十四世紀文藝復興之前的歐洲歷史稱為中古時期,而封建制度、莊園經濟及基督教世界是主要特色。
貳、能力指標:
參、本課重點
一、民族大遷徙與封建制度
二、西歐的社會
三、拜占庭文化
四、伊斯蘭世界
五、中古末期經濟與社會的轉變
肆、重點整理
一、民族大遷徙與封建制度
(一)第一次民族大遷徙:日耳曼民族
1. 時間:西元三、四世紀。
2. 原因:由於漢朝北伐匈奴,導致匈奴族西遷歐洲,因而日耳曼民族被迫南下羅馬帝國境內定居。
3. 影響:日耳曼人遷居羅馬帝國,建立王國,導致西羅馬帝國的滅亡。
4. 建立的國家
(1)法蘭克王國:法國。
(2)東哥德王國:義大利半島。
(3)西哥德王國:伊比利半島。
(4)盎格魯撒克遜諸王國:英國。
(5)汪達爾王國:北非。
5. 帝國出現:查理曼帝國
(1)建立者:法蘭克王國國王查理曼。
(2)時間:西元800年,查理曼被教宗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
(3)分裂:九世紀中期,查理曼帝國分裂為東法蘭克王國和西法蘭克王國。
(二)第二次民族大遷徙:維京人(諾曼人)
1. 時間:九世紀。
2. 入侵丹麥、瑞典、法國西北部、英格蘭。
3. 影響:蠻族所到之處,破壞城市與文明,造成經濟衰退,使得中世紀初期有「黑暗時代」之稱。
(三)封建制度
1. 定義:基於土地佔領和私人關係的政治形態,根據契約而結成主從關係。
(1)領主:賜地給附庸,並保護附庸。
(2)附庸:效忠領主,為領主服軍役。
2. 社會型態
(1)貴族
① 住所:城堡。
② 頭銜:因戰功或世襲取得。
③ 特權:領地內有行政、司法及徵稅權力。
(2)騎士
① 教育養成:騎士自幼接受騎馬、鬥劍訓練,信奉基督教。
② 職責:效忠領主,為領主與教會作戰。
③ 騎士文學:騎士的勇敢精神和俠義之風,是許多文學作品歌頌的對象。騎士文化是中古社會的一大特色。
(3)農民:農民被束縛在土地上,形同農奴,沒有自由。
二、西歐的社會
(一)莊園經濟
1. 形成:莊園是西歐混亂的局勢下,形成領主管轄的莊園。
2. 特色:以農耕為主的生活,除少數物品須交易取得,其餘自給自足。
3. 耕作型態:採取三田輪耕制,土地分為春耕、秋耕和休耕地,以調整地力。並採集體耕作制,農民共用馬匹、農具。
4. 土地為貴族所有,農民是依附於土地上的農奴、生活清苦,生產所得多繳交領主,沒有遷徙的自由。
(二)基督教的世界
1. 特色:中古時代以基督教信仰為重心,政治、經濟、社會、教育、學術、藝術均需為基督教會服務。
2. 形成原因:中古局勢混亂,人們格外需要宗教的慰藉。
3. 日常生活與教會密切:教會是各個莊園的信仰中心,包含出生時受洗、結婚等,多與教會密切相關。
4. 教會的貢獻:除向人民傳教的教士外,另一批在修道院的修士,潛心修道與抄寫古典文獻,保留了古典文化。
5. 政教衝突:教會經濟上和宗教上的優勢,與各國君主互爭領導權,各自認為自己是上帝在人世間的最高代理人,因而政教爭時常發生。
6. 教堂建築:
(1)羅馬式建築
① 源自:古羅馬。
② 特色:厚牆、少窗、粗柱 → 莊嚴穩重。
(2)歌德式建築
① 源自:法國。
② 特色:薄牆、尖拱、高塔、彩色玻璃→ 其垂直上升的形式與大片玻璃透進的光線,被稱為上帝光輝的呈現。
三、拜占庭文化
(一)拜占庭帝國的歷史
1.地理形勢:巴爾幹半島和小亞細亞,首都在君士坦丁堡,易守難攻。
2.名君:查士丁尼
(1)功業
① 統一帝國:致力於恢復古羅馬帝國的疆域,並收復失土,建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
② 統一教會:建造聖索菲亞大教堂、顯示帝國的財富與權威。
③ 統一法律:建立專制王權、懲治貪污、制定查士丁尼法典,成為後世國家制定法律的基礎。
(2)成就:查士丁尼統治時期,形成東羅馬帝國的黃金時代。
(3)衰亡
① 帝國後期:查士丁尼大帝死後,帝國遭受阿拉伯、土耳其的侵略,國勢轉衰。
② 亡國:西元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鄂圖曼土耳其人攻陷,帝國滅亡。
(二)宗教與藝術
1. 政教合一:帝國境內實施政教合一,宗教由皇帝掌控,少有政教衝突。
2. 分裂
(1)原因:因教義和儀式和互爭領導權,與羅馬教會差異日大。
(2)時間:十一世紀,分裂為希臘正教(東正教)-東歐;與羅馬公教(天主教)-西歐。
3. 文化:
(1)拜占庭融合希臘、羅馬文化和基督教信仰而成。
(2)聖索菲亞大教堂以圓頂的造型,呈現莊嚴富麗的風格,鑲嵌壁畫是拜占庭建築的特色。
(三)歷史貢獻
1. 屏障西歐:東羅馬帝國抵擋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的入侵。
2. 促進文化交流:東羅馬帝國將東方文物傳入西方(例:中國蠶絲)。
3. 影響東歐文化:東羅馬帝國對俄羅斯文化影響最大。
(1)拜占庭傳教士用希臘字母將斯拉夫語言拼成文字。
(2)斯拉夫人接受希臘正教的信仰。
(3)俄羅斯的建築、行政組織、曆法多仿效拜占庭。
4. 促進文藝復興:東羅馬帝國保留希臘古典文獻,促進西歐文藝復興。
四、伊斯蘭世界
(一)伊斯蘭教的創立
1. 時間:西元六世紀。
2. 創立過程:根據教義,穆罕默德得到唯一真神阿拉啟示,開始傳教工作。
3. 吸收猶太教、基督教的教義,創立一神教。
4. 教義:信奉唯一真神阿拉為宇宙之神,教徒需奉行教規,參加聖戰。
5. 經典:《古蘭經》。
(二)帝國的建立
1. 阿拉伯帝國(中國史書稱之為大食)
(1)時間:西元六至十世紀。
(2)領土:橫跨歐、亞、非三大洲。
(3)首都:巴格達。
(4)伊斯蘭教的傳播:隨著帝國的東爭西討、其宗教也跟隨傳播開來。例如埃及、印度皆信仰伊斯蘭教。
2. 塞爾柱土耳其帝國
(1)時間:西元十一至十三世紀。
(2)領土:中東地區。
(3)大事:
① 十字軍東征:佔領耶路撒冷,阻撓、迫害基督徒朝聖,羅馬教宗號召十字軍東征,以收復聖地耶路撒冷。
② 影響:聖地未收回,但卻促成東西文化、貿易的交流。
3. 鄂圖曼土耳其帝國
(1)時間:西元十四至二十世紀。
(2)領土:橫跨歐、亞、非三大洲。
(3)首都:伊斯坦堡。
(4)大事:西元1453年攻陷君士坦丁堡,滅東羅馬帝國,控制巴爾幹半島,因此將伊斯蘭教傳入歐洲。
(三)阿拉伯文化
1. 形成:透過伊斯蘭教的傳播,而凝聚各個族群。使阿拉伯語成為共通的語言。
2. 促成東西文化交流:
(1)阿拉伯商人足跡遍布各地,成為文化交流的媒介。
(2)中國的造紙術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
(3)阿拉伯人的醫學、數字、支票等,傳往歐洲各地。
3. 注重教育與學術:獎勵翻譯外文與學術教育,成為文化的重要保存者,是希臘文化與歐洲文藝復興之間的橋樑。
五、中古末期經濟與社會的轉變
(一)城市興起
1. 中古後期,農業改良、糧食供應充足。
2. 生活用品需求增加。
3. 十字軍東征後,東西往來熱絡,商業逐漸復甦。
(二)商業組織
工人和商人組織行會,要從事這一行業者必須加入行會。
(三)市民的新要求
在政治與社會上的主張,成為日後歐洲進步的原動力。
(四)大學的興起
1. 教會附設學校,以訓練教士,成為歐洲學校的起源。
2. 中古後期,行會組織發展成大學,如歐洲最早出現的義大利波隆納大學、法國巴黎大學。
(五)黑死病的流行
1. 黑死病造成歐洲大量的死亡,使得逐漸復興的經濟再度重挫。
2. 黑死病在歐洲各地蔓延,反覆流行,造成人心恐慌。
伍、延伸閱讀
一、民族大遷徙與封建制度
1. 維京人
就是北歐海盜,他們從西元8世紀到11世紀一直侵擾歐洲沿海和英國島嶼,其足跡遍及歐洲大陸至北極廣闊疆域,歐洲這一時期被稱為「維京時期」,在英語中,這個詞是從18世紀的傳奇故事中引入的,有一種說法認為可能是來源於古代北歐人的古北歐語語言,「vik」意思是「海灣」,「ing」意思是「從……來」,加起來「維京」意思是在海灣中從事某種事,「vikingr」是在海灣中從事這種事的人。另一種說法認為是來源於古英語「wíc」意思是「進行貿易的城市」,因為後來部分維京人定居到不列顛島,並和當地人進行貿易。
「維京」不僅指海盜,意義擴展為指斯堪的納維亞人。實際上並不是所有斯堪的納維亞人都是海盜,他們和其他地區的歐洲人一樣也是農民、漁夫和獵人,他們為了防止海盜入侵也成立了艦隊。
2. 日耳曼的經濟
日耳曼人大多數是定居的農民,很少游獵。經濟自給自足,手工業有鐵工、陶瓦工、木工。日耳曼人沒有貨幣,他們之間的貿易以貨物交換為主。最重要的貨物是牲畜,最主要的牲畜有牛、綿羊、豬、山羊和馬。今天英語中的fee(收費)與德語中的Vieh(牲畜)是同一個詞根。
約1世紀左右日耳曼人接觸到梨,但其普及率很低,最重要的糧食是大麥。日耳曼人常常不耕種他們的田地來讓它們恢復它們的生產力,此外他們還知道使用肥料。糧食主要作成粥,一直到中世紀為止只有富人才能買得起麵包。
因為緯度較高,光熱不足,平原為冰磧平原,土壤比較貧瘠,日耳曼地區的生產力比南方的羅馬低得多。塔西佗寫道:「他們有很多牲畜,但大多數都不怎麼樣。就算牛也不像牛那麼高大,即使它們的角也很小。」日耳曼地區經常發生饑荒,許多人營養不良,他們的平均壽命比較低,歷史學家估計這是他們遷徙的主要原因。
3. 查理曼大帝
查理曼大帝是法蘭克王國的國王,在位四十六年。他在位時,東征西討,開拓疆土,使領域包括現代的法國、比利時、荷蘭、德國、奧國、瑞士及義大利和西班牙北部,這時約當中國的唐代中葉。西元799年12月,羅馬成發生反教宗暴動,教宗李奧三世被毆打成傷,逃到法蘭克王國。第二年,查理曼親率大軍護送教宗回羅馬,這年耶誕節,李奧三世在主持彌撒禮時,為查理曼加冕,稱他為「羅馬人的皇帝」。
當時在教宗想為查里曼加冕時,查理曼原本答應會再考慮,原因是他擔心到了最後,所有的帝王都需要教宗的加冕才得以順利登基,這樣子,教宗的地位就比皇室高了。但他最後還答應了教宗的好意。
二、西歐的社會
1. 自給自足的莊園生活
在中古封建制度下,歐洲盛行莊園的生活。貴族將大部分的土地、財產交給嫡長子繼承,而其餘的兒子則參加騎士的訓練,為教會作戰,有了戰績後再被受封。所以一位騎士可能要歷經多次戰爭才得以擁有多處的土地,而嫡長子卻只需等待父母過世後,繼承家產即可。在這個莊園內,農民互相交換所需的糧食,定期的到教堂作禮拜,並且在收成之後,將大部分的收入繳交給領主,所以生活非常困苦。
由於當時政局的動亂,農民們為了保護自己的生命安全,只好為領主耕作。而領主則答應會保護農民們,在戰火來時,將城門打開,讓農民躲進城裡,保護農民。
2. 羅馬式與哥德式建築
中世紀文化代表性的象徵乃是教堂。縱說中世紀的一切生活和文化均出自教會範疇亦非言過其實。信仰凝聚為一種創造力,因此規模龐大的教堂遂相繼林立。早期教堂在規模上未必十分宏大,然而後來逐漸形成難以想像的龐然巨物,此種轉變也是歷經數百年始告完成。早期的建築型式稱為羅馬式,其後發展至巔峰時期的式樣則稱為哥德式。
上述二種建築的基本構造皆採用拱門式組合的建築物,由簡樸的型式逐漸擴展成複雜的型式。因此並非轉變成另一種型態,在本質上完全相同,只是後者是前者繼續發展改進的型態。
羅馬式建築,係以十、十一、十二世紀前後,為發展的第一階段,不僅保存基督教建築的原始型式,而且包含早朋謹嚴的信仰情感。外型上最顯著的特色是拱門,僅以完整地半圓形出現,並未摻雜任何複雜的裝飾。寬厚的牆壁,粗大的圓柱,狹窄的窗戶,就總體而言是沈重的建築。幽渺的基督教風味,洋溢於修道院的每一角落。
至十三、十四、十五世紀,由於信仰的日益擴展和社會的繁榮,教堂遂發展成為驚人的巨型建築。由於構造上的需要,遂使半圓形拱形伸展成尖頭拱形,終於形成難以想像的高聳哥德式建築。其中充滿中世紀豐富的宗教意境,並且在神喻之中漸漸摻雜人性的呼喚。
三、拜占庭文化
1. 十字軍東征(英語:Crusades,西元1096年─1291年)
是一系列在教宗的准許下進行的宗教性軍事行動,由西歐的封建主和騎士對地中海東岸的國家發動的戰爭。當時原屬於羅馬天主教的聖地耶路撒冷落入伊斯蘭教手中,羅馬天主教為了收復失地,便進行多次東征行動。但有一些東征是針對其他天主教派,並非針對伊斯蘭,如第四次十字軍東征。
每次十字軍開始時,都有講道、宣誓及授予每個將士十字架的儀式,任命成員為教會的將士。雖然十字軍的主要攻擊對象是伊斯蘭教徒,但此狂熱同時發洩在招募十字軍地區的猶太人身上,亦使猶太人受迫害和遭殺害。十字軍令東西方教會在歷史上留下有名的暴行。到近代,天主教已承認十字軍東征造成了基督教徒與伊斯蘭教徒之間的仇恨和敵對,是使教會聲譽蒙污的錯誤行為。
四、伊斯蘭世界
1. 伊斯蘭教五功
伊斯蘭教的五功要求穆斯林證信、禮拜、天課、齋戒和朝覲。
證信(唸,即信仰作證):穆斯林要至少一次公開作信仰表白,念清真言。
禮拜(禮,即謹守拜功):一日祈禱五次。
齋戒(齋,即封齋節慾):在齋戒月,從日出到日落禁食。
天課(課,即法定施捨):捐獻作為義務稅項。
朝覲(朝,即朝覲天房):至少一次到麥加朝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