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一:歐洲概論
壹、基本內容:歐洲的地形、歐洲的氣候分布及成因、歐洲的人種、人文條件、歐洲聯盟。
貳、能力指標:
参、重點整理:
一、歐洲的位置:
【歐洲地形全圖】
(國立編譯館,《國民中學地理第四冊》,民91,頁19。)
歐洲位於歐亞大陸西側,三面環海,北接北極海,西臨大西洋,南有地中海與黑海,東以烏拉山和高加索山與亞洲大陸接壤。
二、歐洲的地勢與地形
(一)地勢由南向北低降。歐洲平原甚多,是聚落形成的良好地點。山脈不高,不構成地形上的障礙。
(二)歐洲板塊和非洲板塊擠壓碰撞形成阿爾卑斯山、庇里牛斯山的新褶曲山脈。阿爾卑斯山是歐洲最大的山脈,山間有冰河侵蝕形成的冰河谷,是往來交通的重要孔道。
(三)歐洲平原面積廣大,從英國東南經法國西北往東延伸到德國北部,是歐洲人口最稠密的地區。
(四)歐洲三面臨海,有許多半島和海灣,海岸線綿長曲折,港灣島與眾多,故海上活動與漁業發達。
三、歐洲的氣候
(一)特徵:大部分都位於溫帶,受到緯度及西風影響,氣候舒適。
(二)雖位居中高緯度,但有海灣深入內陸,氣候溫暖濕潤。
(三)雨量分布:歐洲全境無沙漠,受到盛行西風影響,越往東邊雨量越少;東歐則出現由溫帶海洋性氣候過渡到溫帶大陸姓氣候的特徵,且欲往東邊溫差及雨量變化愈大。
(四)氣候分布:
氣候類型 |
分布 |
特徵 |
原因 |
寒帶氣候 |
北歐極圈之內地區 |
氣候嚴寒 |
地處高緯 |
溫帶海洋性氣候 |
西歐、北歐 |
夏涼冬暖,雨量豐沛,終年有雨 |
西風 北大西洋暖流 |
溫帶地中海型氣候 |
南歐地中海沿岸地區 |
冬雨夏乾 |
副熱帶高氣壓籠罩,夏季乾熱 西風帶南移,冬季降雨 |
溫帶大陸性氣候 |
東歐、俄羅斯平原 |
降雨集中夏季,年溫差大 |
位居內陸距海較遠,悉風吹拂不到 |
四、歐洲的人文活動與經濟發展
(一)歐洲語言分為
|
日耳曼語系(西歐、北歐) |
拉丁語系(南歐、羅馬尼亞、南法等地) |
|
斯拉夫語系(東歐、俄羅斯國協) |
|
亞細亞語系(芬蘭、匈牙利) |
(二)歐洲的區域經濟發展
1. 歐洲經濟發展有利條件:
A. 平坦地形
B. 溫和氣候
C. 眾多人口
D. 技術
E. 礦產
F. 海運技術
2. 歐洲聯盟(EU)
(1) 源起:二次戰後以法、德為中心,為了促進歐洲產業合作,以便有效運用資源,有利於國際競爭,
(2)
(3) 1995年,奧地利、瑞典和芬蘭加入,使歐盟成員國擴大到15個。
(4) 2002年正式發行「歐元」(EURO),成為毆盟會員國的共通貨幣。(但英國、丹麥、瑞典三國並未加入歐元體制)
(5)
(6) 歐盟的會旗:
(7) 歐盟的會徽:1988年1月開始使用,會徽的底呈蘭色,上面12顆星圍成一個圓圈,象徵著歐共體12個成員國,圓圈中間為各成員國國名。
肆、延伸閱讀:
行星風系
但是當我們討論世界氣候的時候,常發現在不同緯度帶會發展成大規模的盛行風(註1),有別於規模較小的地方風系(如季風)(註2),這些盛行風終年吹恆定風向,對於氣候的影響很大。在討論盛行風時我們會以行星風系(planetary wind system)作為解釋並引以為探討世界氣候的重點。以下先將行星風系稍作解釋:
1. 這是個以全球圍影響範圍的地表風系
2. 這是一個理想風系,係假定地球的地軸不傾斜,地表無海陸差異,高度一致,只受到日照和地球自轉偏向力的影響
【行星風系簡圖】
(作者自行編繪)
注釋:
1. 受到日照、地球自轉等因素影響所形成終年吹恆定風向的風。
2. 由於海陸分佈的差異,使冬夏兩季氣壓系統產生變化,形成隨季節變化而冬夏風向相反的風。
歐洲受到緯度的影響,全為溫帶氣候,以下針對各個溫帶氣候的特色及成因作一探討:
※ 溫帶氣候
(一)地中海型氣候:分佈於緯度30°~40°大陸之西部地區,在夏季時受到下沉氣流的影響,天氣晴朗,日照強烈,氣候炎熱;冬季時因緯度較低並受海洋調節,氣候暖和。此區年溫差較小,降雨有夏乾冬雨的特性—其主因有二:
1. 風帶季移:夏季時,本區處於副熱帶高壓籠罩或其附近,因而乾燥少雨;冬季時,日射南移,盛行西風帶移至本區,帶來降水。
2. 氣旋通過:冬季時,來自大西洋的盛行西風帶來較多的雨水、易降雨。
地中海氣候區因為生長季雨雨季不一致,因此農作需配合灌溉,作物也以橄欖、葡萄等耐旱果樹為主。
【地中海型氣候—夏乾】 【地中海型氣候—冬雨】
(二)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在緯度40°~60°的大陸西岸,冬季不冷、夏季溫和。本區深受暖流及西風的影響,終年面臨盛行西風,水氣來自海洋,容易在迎風的山坡降下地形雨,年雨量較豐沛;受到海洋調節,年溫差也較內陸地區小,其冬溫較同緯度的其他地區高。
(三)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在溫帶海洋性氣候以東的大陸內陸及東部(30°N~60°N),因為距海較遠或位在背風地區,因此形成夏暖冬寒、雨量集中夏季、年溫差大的氣候特色。冬季受到強烈大陸高氣壓影響,容易有暴風雪侵襲。
(四)溫帶季風氣候:分布在30°N~55°N之間,因大範圍海陸性質差異所造成,較低緯區乾季不明顯,較高緯區乾溼分明;氣溫夏熱冬寒。
(五)溫帶沙漠氣候:分布在緯度30°~50°之間,因為身處內陸、距海遙遠、四周有高山屏障,因此形成沙漠氣候。本區年日溫差大,雨量稀少,居民多半游牧維生。
基督教
與佛教、伊斯蘭教並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基督教信奉耶穌為救世主。分為許多派系,包括羅馬公教(亦稱天主教)、正教(亦稱東正教)﹑新教(通稱基督教)三大派系和其他一些較小派系。各派系內部亦常分成一些派別或宗派。
基督教起源於西元1世紀巴勒斯坦地區,相傳為猶太的拿撒勒人耶穌所創立。信奉者稱耶穌為基督(希臘文Christos,轉譯自希伯來文mshiah,漢譯彌賽亞,意為受膏者,原意指上帝敷以聖膏油而派立來復興以色列國的救世主)。最初為猶太教之下的一個派別,西元1~2世紀間逐步同猶太教分裂,成為新的宗教。基督教一詞最初見於西元二世紀初安提阿的伊納爵《致馬格尼西亞教會書》,指區別於猶太教、崇奉基督為主的新教派。此後傳及地中海東部沿岸各地。西元四世紀成為羅馬帝國國教。中世紀時在歐洲佔統治地位,是歐洲封建制度的重要支柱。西元11世紀分裂為羅馬公教和東正教。16世紀宗教改革運動中,新教又從羅馬公教中分裂出來,出現了路德宗(亦稱信義宗)、歸正宗(亦稱加爾文宗)和安立甘宗(亦稱聖公宗)三大新教主流派;後又陸續分化出其他許多宗派。以後,基督教各派系逐漸傳遍世界各大洲,對歐美各國歷史、文化有非常深遠的影響。
單一市場(共同市場)
國與國之間互相開放的市場,在共同市場內,貨物、資金、以及人民的往來,完全開放,完全自由。共同市場的經濟,因此欣欣向榮。
「共同市場」之緣起主要指1957年成立歐洲共同體 ,是一區域性經濟聯盟。其主要成立之宗旨是消除會員國貿易壁壘分明的界線,提升區域經濟發展,建立對非會員國的統一商業政策。歐洲共同體後來演變為全球最大單一市場歐洲聯盟。其後世界各地陸續採取此一概念組成「共同市場」。例如,目前主要之共同市場尚包括: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東協自由貿易區、非洲經濟共同體、中美洲共同市場、紐澳經濟密切協定與安地斯協定集團等。儘管上述經濟合作與協定不乏基於經貿利益的驅動所形成之組織,但其政治背景與功能之意涵值得探究。例如:二次大戰德、法兩國宿仇難解,且波及鄰國造成歷史悲劇。德、法兩國為避免再啟戰端,遂有「煤鋼協定」,兩國同盟組成共同市場,進而發展成為歐洲聯盟。換言之,透過經貿利益與組織架構的整合,不僅創造經濟福祉,更對區域安全與穩定,以及避免戰爭衝突提供實質保障。
共同關稅
關稅,指的是商品通過關境時徵收的一種稅。通常被徵收關稅的物件是進口貨物,其中可能是指對所有的外國商品徵稅或者只對在關境外生產的商品徵稅。關稅有可能在邊境直接徵收,也可能通過要求商家提前購買進口許可權或通過限定進口商品的數量來徵收。過境稅是指關境對過境商品所徵收的一種稅。關稅為國家財政收入和地方企業保護提供了有力支援。通過提高進口價格,可鼓勵國內的生產者提高商品的價格,或者利用稅收優勢制定較低的商品價格,從而吸引更多的消費者。關稅通常用來保護國家的「新興產業」和狀況不景氣的產業。因為其影響商品價格,造成國內消費者消費升高,且該政策不利於提高國內產業的生產效率,有時關稅政策也受到指責。關稅價格根據各國之間的協商與簽署的協定來制定。
幾個國家共同締結的貿易協定,對內彼此實行自由貿易,對世界其他國家則實行共同的關稅。它是介於自由貿易區和共同市場之間的部分經濟一體化的一種形式。在自由貿易區,各成員國間可以彼此自由貿易,無須共同對外的關稅稅則;在共同市場,除了各成員國具有共同的對外關稅率之外,資金和勞動力等資源還可在成員國間自由流動。著名的關稅同盟有19世紀普魯士領導下德意志諸邦組成的關稅同盟(Zollverein)和歐洲經濟共同體;後者已經歷了關稅同盟階段,正邁向更完全的經濟一體化。
參考資料:大英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