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三:北歐概論
壹、基本內容:冰蝕地形的成因及特色、氣候特色、北歐的人文環境、北歐各國的產業發展及特色。
貳、能力指標:
参、 重點整理:
一、範圍:緯度55°N~71°N之間波羅的海以北,共有五國—挪威、瑞典、芬蘭、冰島、丹麥。
【北歐全圖】
(國立編譯館,《國民中學地理第四冊》,民88,頁32。)
二、地形:
(一)冰河地形的成因:基阿連山是大陸冰河的中心。北歐受到冰河覆蓋,冰河消去後,地表受到冰河刻蝕形成各種冰河地形,例如:峽灣、冰斗、冰河谷(槽谷),利於觀光業的發展。地表崎嶇、特多湖泊、曲折海岸是其自然景觀的特色。
(二) |
|
東部平原區 |
|
|
|
中央半島區:古陸塊被侵蝕成平原後因造山運動而隆起。 |
|
|
|
西部島嶼區(冰島) |
|
(三)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
1. 成因:
(1)四周有海洋包圍(北極海、波羅的海、北海、大西洋)
(2)西風帶來降雨並深入內陸
(3)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影響,使挪威的港口雖然地處高緯,冬季仍然不結冰,航運發達。
2. 影響:
(1)挪威沿海較同緯度地區溫暖之因為北大西洋暖流經過;同時更使高緯度港口成為不凍港,促成漁業及航運的發展。
(2)丹麥冬季易有濃霧是因北大西洋暖流與大陸冷氣團交會所致。
3. 年雨量受到盛行西風影響由西向東遞減,豐富的雨量帶來森林的生長以及水力資源的基礎。
4. 北歐北部(北極圈內66.5°)因緯度較高而有「永晝」及「永夜」的現象。
三、產業:
(一)農業
1. 區域:丹麥、瑞典南部
2. 作物:小麥、馬鈴薯
3. 丹麥作物轉形成為酪農業的因素:
(1)靠近歐洲市場(大都市),可就近提供相關酪農業產品(乳製品、肉類)「歐洲牧場」。
(2)北美小麥大量生產並運銷世界各國,丹麥所產小麥相較之下失去競爭力。
(二)漁業:挪威較發達
1. 多峽灣,屬岩岸地形,適合建港。
2. 冬季受到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港口冬季不結冰。
(三)林業:芬蘭、瑞典
因為緯度高,為寒帶針業林的分佈地區,家具、造紙業興盛。
(四)石油:北海(1960年代)
挪威、英國、丹麥積極開採,發展工業。
(五)通訊產業
瑞典---Ericsson;芬蘭---Nokia,因北歐地形崎嶇,交通不甚便利,因而發展出無限通訊產業。
四、人口老化與社會福利
(一)人口老化
人口金字塔類型屬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彈頭型金字塔,老年人口眾多,也代表著該地區醫療衛生進步,人民的平均壽命長。
(二)社會福利
經濟高度發展,國民所得高,且人口老化問題明顯,需重視社會福利。北歐五國教育普及、社會福利健全、健康衛生設施均屬全歐最高水準
五、各國簡介
(一)挪威『峽灣之國』
---漁業、海運、石油(北海)。
(二)瑞典---工礦業
1. 森林面積大,用森林換取煤礦。
2. 自產鐵礦,發展汽車業SAAB、VOLVO。
3. 汽車普及率高。
(三)芬蘭『千湖之國』(冰蝕湖)
---林業、工礦業。
(四)丹麥---飼牧業、工業、漁業、石化業(北海漁場)
用科學方法飼養乳牛、小麥、肉牛、豬,多外銷國外。
肆、延伸閱讀
冰河
冰河的成因:在高山和高緯度地區,積雪終年不化,積壓成冰(雪冰),冰層漸厚,受到重力的影響,往低處緩緩移動,形成冰河。
冰河依照所處的位置,分為:
1. 大陸冰河:位在高緯區,氣候嚴寒,整片陸地形成冰河,受到擠力的影響,冰河向四周移動。
2. 山嶽冰河:位在高山區,因為重力的關係,冰河會由高地往低處移動,到達山麓平坦地形之後,互相匯集所形成的一連串如圍裙狀的冰河稱之山麓冰河;平頂高原或谷的頂上發育的堆冰盆地,冰河呈現大規模的片狀分布,其間罕有被覆蓋的山頭,稱為高源冰河,小規模者稱做冰帽。發源於高地堆冰盆地,順延山谷延長如舌狀的冰河,稱為谷冰河。冰斗冰河是其規模最小的,存在於冰何的最上游的冰斗中。
冰河在移動過程中,對地表產生侵蝕和堆積作用,形成各種地形,稱為冰河地形。
冰河地形依照營力的不同,分為:
1. 冰蝕地形
2. 冰積地形
冰河作用
1. 冰河是固體冰層的移動,對冰河床的侵蝕,以磨蝕(abrasion)為主,遇有突出的岩塊,則進行冰拔作用(plucking),將突起的岩塊帶走。破碎岩塊隨著冰河移動,與冰河一起侵蝕冰河床和谷壁,產生不同冰蝕地形。
2. 當冰河進入較暖和的地區消融時,這些被冰河搬運的碎屑便產生堆積,形成多種冰積地形。因冰河流向固定,冰床下的底岩或挾運的冰磧石上,常因磨蝕留下與冰河流向一致的擦痕(striation)。
3. 冰河形成時,其底部受壓融解的水常流入岩石裂隙,因凍裂作用使得冰河床產生破碎岩塊,破碎岩塊隨著冰河移動,與冰河一起侵蝕冰河床及其兩側的岩層,產生不同冰蝕地形。當冰河進入較暖和的地區而消融後,這些被冰河搬運的碎屑物便產生堆積,形成冰積地形。這些冰積地形的特徵為大小混雜、稜角明顯、沒有層理,與一般河流堆積迥異,其所發育的土壤大多貧瘠,不利農業發展。
冰河地形
在高緯度和高山地帶,因氣候寒冷而積雪不消,一定厚度的積雪經過層層累積重壓後形成冰河冰,在壓力和重力的影響下開始移動,形成冰河。冰河所到之處皆會對地表產生侵蝕、堆積的痕跡,形成冰河地形。冰河的侵蝕地形包括高山區的冰斗、角峰、刃嶺、冰河谷(槽谷)、擦痕;堆積地形則有端磧、外洗平原、鼓丘、蛇丘。以下將這些地形分述如下:
1. 冰斗:山岳冰河源頭因冰雪壓力和侵蝕形成的凹地,稱為冰斗
2. 冰斗湖:若積水成湖,則稱為冰斗湖,如天山的天池,即為冰斗積水而成的湖泊。
3. U型谷:冰河自冰斗往下移動,由於下蝕與側蝕的結果,使得冰河經過的山谷兩側,谷壁陡峭,谷底平坦呈U形狀,故稱U型谷,與一般河流的V型谷顯著不同。
4. 槽湖:待冰融化後,冰河槽(U型谷)常積水成為狹長狀的槽湖,如瑞士的日內瓦湖。
5. 峽灣:冰河移動經過山谷兩側,會將山谷侵蝕成兩側陡峭、谷底平坦的U字形狀,稱為U型谷。U型谷如果遇到沿海陸地下沈,海水面上升入侵U型谷,即形成峽灣地形。U型谷若遇沿海陸地下沈,海平面上升,則海水侵入U型谷,形成峽灣,如挪威西部索爾峽灣,長達
6. 山地冰河於冰河谷頭,侵蝕形成半圓形的冰斗(cirque);而在冰河谷侵蝕形成U字形的冰河槽(glacial trough)
7. 當兩冰斗靠連時,其分界成為尖銳的刃嶺(aretes),刃嶺匯聚則成挺立的角峰(horn)
冰河退去之後所遺留的冰河谷(U型谷)以及沖積的平原。 |
冰河侵蝕後所遺留的冰河谷(U型谷),右上角大量積雪處為冰斗,兩個冰斗之間被侵蝕所遺留的凸出物為刃嶺,此照片可以看出刃嶺大致初期的模樣。 |
冰河侵蝕後所遺留的槽湖(冰蝕湖)。 |
峽灣地形。 |
福斯冰河 (Fox Glacier)。 |
照片來源:作者於2006年攝於紐西蘭。
社會福利制度
國家和社會為了增進與完善社會成員,尤其是生活困難者的社會生活的一種社會制度。主要目的在通過提供資金和服務,保證社會成員擁有一定的生活水平,並盡可能提高他們的生活品質。社會福利狹義指當社會成員因年老、疾病、生理或心理缺陷而喪失勞動能力而出現生活困難時向其提供的服務措施;廣義指為了改善和提高全體社會成員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種社會服務措施。
社會福利的基本內容一般包括現金援助和直接服務。現金援助通過社會保險、社會救助和收入補貼等形式實現;直接服務通過興辦各類社會福利機構和設施實現。主要內容有:醫療衛生服務、文化教育服務、勞動就業服務、住宅服務、孤老殘幼服務、殘疾康復服務、犯罪矯治及感化服務、心理衛生服務、公共福利服務等。服務對象包括老年人、殘疾人、婦女、兒童、青少年、軍人及其家屬、貧困者,以及其他需要幫助的社會成員和家庭等。服務的形式有人力、物力、財力的幫助,包括國家集體、個人興辦的、社會福利事業的、收養、社區服務、家庭服務、個案服務、群體服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