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四:南歐概論
壹、基本內容:火山地形以及石灰岩地形的特色及成因、地中海型氣候的特色及成因、南歐各國的發展概況及重要特色。
貳、能力指標:
参、 重點整理:
一、範圍:北以庇里牛斯山和阿卑斯山連線和西歐為界,包括伊比利半島、義大利半島、巴爾幹半島及其附屬島嶼。
【南歐全圖】
(國立編譯館,《國民中學地理第四冊》,民88,頁44。)
二、地形:
(一)造山運動形成的新褶曲山脈,地質年代較新,地勢高聳、破碎;屬於火山地震帶。
(二)曾經屬於海洋沉積的環境,石灰岩遍佈。
(三)三大半島(由西向東)的地形特色:
半島 |
主要地形 |
特色 |
伊比利半島 |
高原 |
麥西達高原(古老地塊) |
義大利半島 |
山地(火山地形) |
1. 亞平寧山 2. 多火山地震,地質活動旺盛 * 維蘇威火山下的龐貝古城 |
巴爾幹半島 |
山地(石灰岩地形) |
1. 石灰岩地形發達,地形破碎 2. 西方文明的發源地 |
三、氣候:
氣候類型 |
分佈範圍 |
氣候特色 |
溫帶地中海型氣候 |
地中海周圍、伊比利半島中南部 |
夏乾冬雨 |
溫帶海洋性氣候 |
伊比利半島西北部 |
溫暖多雨 |
溫帶大陸性氣候 |
麥西達高原、巴爾幹半島北部 |
因距海較遠而使得氣候較為寒冷乾燥、溫差大 |
四、傳統產業---地中海型農業
(一)限制:
1. 氣候的影響,生長季和雨季無法配合(夏季是生長季但卻是乾季,雨季則為不利作物生長的冬季)
2. 石灰岩地形不利農業發展
(二)解決方法:
1.兩年輪作:農民每年耕作一半的土地,另一半休耕,隔年再替換。
2.發展灌溉。
(三)主要作物:以耐旱的深根、厚葉的植物為主,以橄欖、葡萄、柑橘、無花果為代表作物。
(四)畜牧業:乾季期間發展畜牧業,從事山牧季移,例如西班牙的美麗奴綿羊。
五、主要都市:
(一)威尼斯:分布在波河三角洲,因地勢低漥、河道分歧,交通以水運為主,有「水都」之稱。
(二)羅馬:為義大利首都,也是古文明源地,古蹟眾多例如:羅馬競技場、萬神殿。世界上最小的國家---梵諦岡,位在羅馬境內,是天主教廷的所在地。
(三)巴塞隆納:擁有豐富的煤、鐵、水力,為西班牙的工業重鎮;1992年奧運舉辦地點。
(四)雅典:希臘首都,城市歷史悠久,有許多古蹟,是著名的觀光旅遊勝地。
肆、延伸閱讀
石灰岩地形
在可溶性岩石地區(主要為石灰岩層),由岩溶作用所成的特殊地形,稱為石灰岩地形或岩溶地形。此種地形因首先在南斯拉夫之喀斯特地區做過詳細研究,故亦稱喀斯特地形(karst topography)。石灰岩地形在中國雲貴高原和法國中央山地等地亦相當發達。石灰岩相關的地表及地底地形於後會詳加介紹,在此亦附上圖片作為參考。
溶蝕作用
雨水和河水吸收二氧化碳形成碳酸,石灰岩中的碳酸鈣與接觸經碳酸化作用後,變成溶於水的碳酸氫鈣,而被溶解帶走的過程稱為溶蝕作用。
經由溶蝕作用所造成的地形,稱為石灰岩地形,和其他作用所成的地形有別。石灰岩地形因具有獨特之發育型態,分為地表地形及地底洞穴地形,以下簡介如下:
(一)、地表地形
1. 伏流
石灰岩地形發育初期和正常河流差異不大,後因溶蝕日甚,雨水或河水常沿著岩層的節理或裂縫溶蝕,裂隙日漸增大,雨水及河水均向下滲漏,於是地表漸成為乾河床,河水潛入地下,成為伏流,因為在地底流動,又稱作地下河。在雲貴高原裡,地下河相當普遍。
2. 岩溝
雨水在傾斜的石灰岩坡面流動溶蝕,鏤刻地表形成長形的岩溝(溶溝),其地表崎嶇難行。
3. 滲穴
溶蝕作用產生的豎穴稱為滲穴。通常呈現漏斗狀,上寬下窄,大小不一。
4. 灰岩窪地
相鄰滲穴、岩溝擴大合併成為的窪地稱為灰岩窪地。
5. 灰岩盆地
由灰岩窪地溶蝕擴大,或與相鄰合併,或經變動陷落行程之長形而封閉的盆地,稱之。有些灰岩盆地可發育成為湖泊。
6. 灰岩錐丘
灰岩盆地發達之後,溶蝕之後所餘的便為之灰岩錐丘。這些錐丘風貌各異,或圓或挺,中國桂林的峰林即為典型代表(如照片)。
地表石灰岩地形的縫隙,經長時間的溶蝕,形成長條形的岩溝或如漏斗狀的圓形窪地,地表被這些岩溝與挖地分割得相當破碎,地面也因此崎嶇不平。當溶蝕作用持續進行,地表只剩下堅硬的岩層,形成石林或峰林。
廣西桂林的峰林地形(筆者旅遊所拍照片)
二、地底洞穴地形
雨水或河水沿著裂隙進入地下,在岩層中長期溶蝕形成洞穴。洞穴內含碳酸氫鈣溶液從岩層中滲出時,部分的水被蒸發,碳酸氫鈣被還原成二氧化碳和碳酸鈣,二氧化碳隨空氣逸失,碳酸鈣則在洞穴中堆積,形成如下述的特殊地形:
1. 鐘乳石
含有碳酸氫鈣的滲流地下水,經過石灰岩縫隙,達於溶洞洞頂時,因爭發作用或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分壓減少,導致碳酸鈣沉澱,重新凝固,自上而下,結成下垂之柱狀物,稱為鐘乳石。
2. 石筍
由鐘乳石滴下的水,落至洞底,沉澱累積聚高如筍狀者,稱為石筍。
3. 石柱
若洞頂的鐘乳石逐漸長長向下延伸,洞底的石筍往上積高,最後連結在一起形成石柱。
4. 緣石
洞底窪地聚水成池,池水滿溢可使池緣處沉澱增高,成為緣石。若洞內緣石眾多,易形成層層下降的階地,稱為灰華階地。
5. 溶洞
雨水或河水言石灰岩裂隙下滲,進行溶蝕,時間久了使裂隙擴大形成洞穴,稱為溶洞。
石灰岩洞穴裡經常積水形成小湖泊,水質清澈,和其上的鐘乳石、地面的石筍相映成趣,煞是漂亮。上為筆者前往桂林蘆笛岩洞穴所拍攝。
上為筆者前往桂林蘆笛岩洞穴所拍攝,石灰岩洞穴經過整理開放成為風景區,管理處打上五顏六色的燈光,並將不同的地形賦予中國傳說故事,讓奇形怪狀的鐘乳石、石柱、石筍的小地形有了不同的詮釋。
上為筆者前往桂林蘆笛岩洞穴所拍攝。地下河可通行小船,我們航行了約近一個小時才出洞穴。
參考資料:
石再添等,《地學通論---自然地理學概論》,台北:固地,1998年,頁139~148。高中地理課本龍騰版,世界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