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一:非洲的地形與氣候
壹、基本內容:非洲的地形分佈、南北對稱的氣候。
貳、能力指標:
參、重點整理:
一、位置:非洲位置介於大西洋與印度洋之間,北邊以地中海和歐洲相望。
二、地形分類
(一)地形以高原為主:非洲岩層古老而堅硬,蘊藏豐富礦產。
(二)三大盆地:1. 撒哈拉盆地(沙漠)。
2. 剛果盆地。
3. 喀拉哈里盆地。
(三)東非大裂谷
1. 成因:斷層作用形成,為一地塹地形(東非大地塹)。
2. 東非大裂谷內有許多斷層湖,如:馬拉威湖、坦干伊喀湖。
【非洲地形圖】
(國立編譯館,《國中地理第四冊》,民91,頁96。)
三、氣候---南北對稱
(一)因赤道橫貫大陸中部,有『熱帶大陸』之稱。
(二)氣候帶和天然植物帶大致呈現南北對稱的情況。
(三)氣候分類(由低緯向高緯):
氣候類型 |
分布 |
成因 |
特色 |
熱帶雨林氣候 |
中非(緯度0°~10°) 幾內亞灣、剛果盆地 |
緯度 |
1. 終年高溫、降雨豐沛 2. 剛果河水力蘊藏豐富 |
熱帶莽原氣候 |
熱帶雨林的兩側(緯度10°~20°) |
緯度 |
1. 降雨集中夏季,冬乾夏雨;離赤道愈遠,雨季愈短 2. 景觀為疏林、高草 |
熱帶沙漠氣候 |
回歸線附近(緯度20°~30°) 撒哈拉沙漠(北) 喀拉哈里沙漠(南) |
受到副熱帶高氣壓沉降氣流影響 |
乾燥少雨 日夜溫差大 |
溫帶地中海型氣候 |
非洲西北角與西南角 (緯度30°~40°的大陸西岸) |
風帶季移(西風帶、副熱帶高壓帶) |
夏乾冬雨,是非洲最宜人居的地區 |
【非洲氣候圖】
(國立編譯館,《國中地理第四冊》,民91,頁98。)
上圖可看出,由於赤道橫貫中部,非洲氣候呈現明顯的南北對稱情形。東南方的馬達加斯加島雨量東南邊較多,其原因是受到東南信風的吹拂。
肆、延伸閱讀
風蝕作用
風對地表物質的作用,有風蝕、風搬運、風積三種作用。
風蝕作用亦即在氣候乾燥地區,由於雨量稀少且無規律,白晝日照強烈,晚間降至零下,地表缺乏植物和水分保護,使物理風化盛行。因為天然植物稀少,對地面缺乏保護,岩石遭受熱漲冷縮的影響,由表至裡,不斷崩解,產生許多鬆浮的風化物,風便把較細的砂石搬運至其他地方沉積下來。經由風力的侵蝕、堆積、搬運作用,形成各色的地形。
風對地面的侵蝕是兩方面的,一方面進行吹蝕,把砂石捲去;另一方面進行磨蝕,用捲去的砂石對地面及岩石做摩擦及撞擊。
風蝕地形
1. 風稜石
因風蝕而生稜線之岩礫,統稱風稜石。強風、多沙、裸地為其生成條件,故多見於沙漠、海濱等地區。風稜石的特徵為具有一面或多面被磨得光滑的劈磨面,其面、稜的方向與數目可能跟原始岩石的形狀以及盛行風的方向有關。
2. 雅爾當
在乾燥區域,因風蝕作用所成,風蝕溝間之尖銳嶺脊,稱為雅爾當,或稱白龍堆。
3. 風蝕窪地
乾燥區域地面或沙丘地帶,因風吹蝕所成的窪地,稱之。
4. 沙漠礫面
沙漠區地表因風蝕作用,細粒物質吹移他去,殘存的歷時稱為沙漠滯石。
5. 礫漠或岩漠
沙漠滯石或岩礫廣布之漠地,稱為礫漠。中國大陸的戈壁就是典型的礫漠。
6. 蜂窩岩、蕈岩
經由風力磨蝕,經常將岩壁撞擊成蜂窩狀表面,稱為蜂窩岩;若在上下岩質不同的岩區,由於差別風蝕作用,則可侵蝕成上大下小的蕈岩。
(照片為作者提供。)
上邊照片可看出風力侵蝕會形成一個個小坑洞,聚集多點有如蜂窩一般。
風積地形
1. 沙丘
因風或波浪的搬運作用堆積而成的如小山丘狀的地形統稱沙丘。風力所搬運的大量細沙,當風速突然減低或受障礙物阻擋時,則形成沙丘。大部分沙丘多分布在平坦地區,其成因和氣候有極大的關連。海濱、海岸平原、氾濫原、三角洲、河岸等地也經常可見。沙丘依形狀可分:
A. 新月丘:
沙丘形狀像新月狀者,稱之。代表沙丘發達初期地形,成孤立小丘,背風坡呈凹型急坡,坡面兩端伸展成兩突角形,背風坡超過安定角(28°~33°)即崩下。
B. 橫沙丘:
與盛行風成垂直方向發達的沙丘,稱橫沙丘。當新月丘數目增加,沙量增加,漸次在盛行風向的直角方向因互相連續而成為橫沙丘。為沙丘發達最興盛期,由上空看有如海上的波浪。
C. 縱沙丘:
與盛行風方向一致方向,稱為縱沙丘。通常遠離沙源地,以致沙分散廣闊;或因為風力增強,橫沙丘被吹斷時,常成為平行於盛行風向之沙丘。
D. 拋物線狀沙丘:
砂層固結,以安定成型的舊沙丘。再被吹蝕成為拋物線狀之沙丘,稱之。因為其形狀像馬蹄形,又稱做馬蹄丘。
2. 黃土
第三紀末至第四季,在大陸之半乾燥地帶與其鄰接地帶,主要由風積兼含在堆積過程中之大小雨水作用而形成的一種土層,稱為黃土。黃土的粒徑在0.02
黃土若由源地沙漠或冰河外洗區吹來的,稱為原生黃土,例如中國大陸的黃土高原。原生黃土若再經由風或水的搬運而堆積,稱為次升黃土。
3. 砂質沙漠
乾燥地區地表,大部分為砂礫所掩蓋的漠地稱為砂質沙漠。砂質沙漠為沙漠中的堆積地區,其面積小於侵蝕型的礫漠和岩漠。撒哈拉地區稱沙質沙漠為「耳格」(erg)。
參考資料:
以上風蝕作用、風蝕地形、風積地形的參考資料來源為石再添等,《地學通論---自然地理學概論》,台北:固地,1998年,p.191-197。
高中地理課本龍騰版---風成地形。
洋流
(一)成因:
海洋表層的海水,常年比較穩定地沿著一定方向作大規模的流動,叫做洋流,又叫海流。
(二)洋流的種類
根據洋流形成的原因及推動洋流的動力,洋流可分為以下幾種:
1. 盛行風推動海水表層隨風漂動,從而帶動海水下層一起運動而形成的洋流,叫風海流。
2. 由於各海域間海水的溫度,鹽度不同,造成海水密度的差異,於是海水從高密度流向低密度的洋流,叫密度流。會產生海水分層流動的有趣現象。
3. 由於出發區的海水減少,相鄰海區的海水過來補充,這樣形成的洋流,叫補償流。
(三)洋流對人類的影響:
全球的大洋環流,對全球熱量的平衡、高低緯度間熱能的輸送和交換,有著重要意義:
1. 大陸東西岸某些地區的氣候,受洋流作用的影響很顯著。
2. 洋流能將海底深處的有機物帶到海水上層,供給魚類所需的餌料。世界四大漁場:北海漁場、紐西蘭漁場、北海道漁場、秘魯漁場均是寒暖流交匯之處。
3. 洋流的運動幫助淨化人類製造的污染物。
4. 循著洋流運動的方向,可令航海更加省力。
總之,洋流對其流經的大陸沿岸氣候,海洋漁業,以及大洋航行等多方面都有著重大的影響,從而影響著我們人類的生活。
(四)在海水的運動中,對地球的氣候以及生態影響最大的就是洋流了,洋流可以把它看作是海洋中的河流,因為溫度的差異而有冷暖之分。地球上南北兩極和赤道地區接受太陽光照射的程度不一樣,造成了兩極地區海洋的水溫比較低,赤道地區的海洋水溫比較高;冷暖兩種水溫會造成對流,也就形成了寒流與暖流的交互流動。而正因為兩極的寒流往赤道流動,赤道的暖流往兩極流動,才讓全球的溫度不至於差異太大。
1. 暖流:洋流的水溫較所經過地區海水溫度為高(從低緯度地區流向中高緯地區)。
2. 涼流:從溫帶(中緯度地區)流向熱帶(低緯度地區)的洋流。
3. 寒流:洋流的水溫較所經過地區海水溫度為低(從高緯度地區流向中緯度地區)。
參考資料:
石再添等編,《地學通論》,台北:固地,頁306-310。
http://www.ocean.org.tw/Knw.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