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二:全球經濟互動
壹、基本內容:全球化趨勢下所帶來的風險;WTO、APEC、EU、NAFTA的緣起及發展。
貳、能力指標:
参、重點整理:
一、全球化所帶來的經濟風險
1. 經濟依賴程度與風險相對提高:
全球化之後,各國之間貿易更加頻繁與複雜,其中的風險更加難以預測。
2. 相關產業彼此受到牽連:
例如石油輸出國家組織決定減少原油生產,使全球油價大幅上漲,民生物資亦隨之漲價。
二、同盟與競爭
過去為了保護本國的利益,多半採取高關稅以及限制進口的措施。到了全球化的時代,國家之間必須結盟合作,才能發展出更高的經濟利益。
◎ 歐洲聯盟(UN)
(一)歐盟的興起與整合:
1. 二次大戰後,西歐各國國力受損,小國家的經濟更缺乏競爭力,因此西歐各國體認到唯有彼此合作,消除貿易藩籬,保障原料來源,擴建內部市場規模,才能強化區域間經濟的活力。於是1948年荷比盧三國率先簽訂「關稅聯盟」,開始進行合作。接著,為了提昇效益,1951年荷比盧德法義締結「歐洲煤鋼共同體」,合作推動煤鋼的生產和銷售,以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1958年之後歐洲各國成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原子能共同體」,促進加盟國之間的勞力、商品、資金的自由流通;1967年這三個經濟組合併成立「歐洲經共同體」,是一個同時擁有議會、法院和行政機關的組織。
2. 12個歐洲共同體的會員國在簽訂「馬斯垂克條約」後,1993年正式成立「歐洲聯盟」,取代歐洲共同體,簡稱「歐盟」。歐盟廢除貿易障礙,成立單一市場、單一貨幣;其中有共同的外交與安全政策,並在司法及內政方面加強事務的合作。
3. 1995年已有15個會員國,包括西歐大多數國家,會員國之間的商品、貨幣、資金、勞力互相流通無礙。
4.2002年1月,發行「歐元(EURO)」,成為會員國的共同貨幣(但英國、丹麥、瑞典三國未加入歐元體制),原有的國家分界日趨模糊。
5. 2004年東歐地區有10個國家加入歐盟,會員國達到25國,歐盟的勢力已接近亞洲,除有助於統合全歐洲以外,並將經濟勢力的觸角深入亞洲。
(二)歐盟對歐洲各國的影響:
1. 歐盟的組織和功能不斷成長,不僅是經濟組織,也積極從事政治、社會方面的整合。
a. 對外:在國際社會發揮影響力
b. 對內:增進會員國人民的共同福祉
2. 歐盟的角色對歐洲人民而言,如同在各國政府上架設了一個跨國的大政府,開創了各國的共存共榮的模式。
◎
APEC亞太經濟合作會議
Asian
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的簡稱。鑑於歐洲共同市場及美、加、墨自由貿易協定之成立,亞太地區的國家體認到有必要成立一類似之區域組織,決定共同關切之經貿課題。澳洲總理霍克乃於一九八九年提議在亞太地區創立一經濟論壇,目的在於希望經由部長間之諮商會議,尋求亞太地區經貿政策之協調,促進亞太地區之貿易自由化與區域合作,以維持區域之成長與發展。1989年在霍克的積極奔走下,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正式成立,創始成員包括汶萊、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日本、韓國、美國、加拿大、澳洲及紐西蘭等十二國。爾後,我國、香港及中國大陸(1991),墨西哥與巴布亞新幾內亞(1993),智利(1994)紛紛加入,截至目前共有十八個正式會員體。1998年年底召開領袖會議時,俄羅斯、越南及秘魯加入成為新會員,至此APEC將有二十一個成員。
◎ 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
NAFTA是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的簡稱,由美、加、墨三國組成,經過幾年協商,在
1994 年
1 月生效。協議規定三個國家
在15年內須排除所有貿易障礙,讓這個人口
3億6千萬的地區成為世界第二大的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area), 謹次於歐盟的3億
7 千萬人口。自由貿易區內的國家,貨物可以互相流通並免關稅,同時亦要合力排除其他的非關稅障礙
(non-tariff barriers), 如配額
( quota)、外匯管制 ( foreign exchange control)、 進口許可証(import license)、進口保証金 (
import deposit )等等。但對貿易區以外的國家,則可以維持關稅及障礙。
由上述三大經濟組織的成立時間先後順序可歐盟為最早成立、發展也最成熟的經濟組織。
◎ 世界貿易組織(WTO)
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和「關稅及貿易總協定」(GATT)的成立有關,以下則從GATT的沿革來談WTO的成立。
(一)GATT之沿革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檢討戰爭發生之原因,除政治因素外,經濟因素亦是主因,特別是1930年代世界經濟大蕭條,各國貿易保護主義盛行,因此各國均認為亟須建立一套國際經貿組織網,以解決彼此間之經貿問題。有鑑於此,各國除同意成立聯合國外,並進一步建構所謂之「布列敦森林機構」(The Bretton Woods Institutions)作為聯合國之特別機構,擬議中之經貿組織包括:世界銀行(World Bank)、國際貨幣基金(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以及國際貿易組織(International Trade Organization, ITO)。並於1948年3月在哈瓦那舉行之聯合國貿易與就業會議中通過ITO憲章草案。惟後來因美國政府將成立ITO之條約送請其國會批准時,遭到國會之反對,致使ITO未能成立,故目前「布列敦森林機構」,僅有世界銀行及國際貨幣基金兩個經貿組織。
ITO 雖然最後未能成立,但當時23個創始會員為籌組ITO,曾在1947年展開關稅減讓談判,談判結果達成45,000項關稅減讓,影響達100億美元,約占當時世界貿易額十分之一。各國為免籌組ITO之努力完全白費,且美國政府參與關稅減讓部分之談判業獲國會之授權,因此包括美國在內之各國最後協議,將該關稅談判結果,加上原ITO憲章草案中有關貿易規則之部分條文,成為眾所熟知之「關稅及貿易總協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 GATT);另鑒於美國國會並未批准加入ITO,各國亦同意,以「暫時適用議定書」(Provisional Protocol of Application, PPA)之方式簽署GATT。雖然GATT之適用法律基礎係臨時性質,且係一個多邊協定並無國際法上之人格地位,但卻是自1948年以來成為唯一管理國際貿易之多邊機制。
由於GATT僅是一項多邊國際協定,以GATT為論壇所進行之歷次多邊談判,雖係以關稅談判為主,惟在理論上均是對原有協定之修正,因此每一次之多邊談判乃稱為回合談判。自GATT1948年成立以來,迄今共舉行八次回合談判,其中以第七回合(東京回合)與第八回合(烏拉圭回合)談判最為重要,因該二回合之談判除包括關稅談判外,亦對其他之貿易規範進行廣泛討論。
GATT 第七回合談判(東京回合)自1973年開始,至1979年完成,除了持續降低關稅障礙外,最大之成果在於達成多項非關稅規約(code),使GATT談判之觸角伸入非關稅領域,包括:補貼與平衡措施、技術性貿易障礙、輸入許可發證程序、政府採購、關稅估價、反傾銷,以及肉品、乳品、民用航空器貿易等三項部門別之自由化協議。
GATT 第八回合談判(烏拉圭回合)則自1986年開始,於
(二)WTO之成立
GATT烏拉圭回合談判於
參考資料:
WTO入口網:國際貿易局http://cwto.trade.gov.tw/default.asp。
肆、延伸閱讀
◎ WTO會員國
共有150個會員(2007.1.17更新)
※ 亞太地區(計二十七個)
澳大利亞 [Australia] |
孟加拉 [Bangladesh] |
汶萊 [Brunei Darussalam] |
斐濟 [Fiji] |
香港 [Hong Kong] |
印度 [India] |
印度尼西亞 [Indonesia] |
日本 [Japan] |
南韓 [Korea, Rep. of] |
澳門 [Macau] |
馬來西亞 [Malaysia] |
馬爾地夫 [Maldives] |
緬甸 [Myanmar] |
紐西蘭 [New Zealand] |
巴基斯坦 [Pakistan] |
巴布亞紐幾內亞〔Papua New Guinea〕 |
菲律賓 [Philippines] |
新加坡 [Singapore] |
斯里蘭卡 [Sri Lanka] |
泰國 [Thailand] |
索羅門群島 [Solomon Islands] |
蒙古 [Mongolia] |
尼泊爾 [Nepal] |
中華人民共和國[P.R.C.] |
台灣、澎湖、金門及馬祖個別關稅領域 [The Separate Customs Territory of Taiwan,Penghu, Kinmen and
Matsu ] |
柬埔寨 [Cambodia] |
※ 西亞地區(計十三個)
巴林 [Bahrain] |
賽普勒斯 [Cyprus] |
以色列 [Israel] |
約旦 [Jordan] |
科威特 [Kuwait] |
吉爾吉斯 [The Kyrgyz Rep.] |
摩爾多瓦 [Moldova] |
阿曼王國 [Oman, Sultanate of] |
卡達 [Qatar] |
沙烏地阿拉伯 [Saudi Arabia] |
土耳其 [Turkey] |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United Arab Emirates] |
亞美尼亞 [Armenia] |
|
※ 非洲地區(計四十一個)
安哥拉[Angola] |
貝南 [Benin] |
波札那 [Botswana] |
布吉那法索 [Burkina Faso] |
蒲隆地 [Burundi] |
喀麥隆 [Cameroon] |
中非共和國 [Central African
Rep.] |
查德 [Chad] |
剛果 [Congo] |
吉布地〔Djibouti〕 |
象牙海岸 [Cote d'lvoire] |
剛果民主共和國 [Democratic
Rep.of the |
埃及 [Egypt] |
加彭 [Gabon] |
甘比亞 [Gambia] |
迦納 [Ghana] |
幾內亞 [Guinea] |
幾內亞比索 [Guinea Bissau] |
肯亞 [Kenya] |
賴索托 [Lesotho] |
馬達加斯加 [Madagascar] |
馬拉威 [Malawi] |
馬利[Mali] |
茅利塔尼亞 [Mauritania] |
模里西斯 [Mauritius] |
摩洛哥 [Morocco] |
莫三比克 [Mozambique] |
納米比亞 [Namibia] |
尼日 [Niger] |
奈及利亞 [Nigeria] |
盧安達 [Rwanda] |
塞內加爾 [Senegal] |
獅子山共和國 [Sierra Leone] |
南非共和國 [South Africa] |
史瓦濟蘭 [Swaziland] |
坦尚尼亞 [Tanzania] |
多哥 [Togo] |
突尼西亞 [Tunisia] |
烏干達 [Uganda] |
尚比亞 [Zambia] |
辛巴威 [Zimbabwe] |
|
※ 歐洲地區(計三十五個)
阿爾巴尼亞 [Albania] |
奧地利 [Austria] |
比利時 [Belgium] |
保加利亞 [Bulgaria] |
克羅埃西亞[Croatia] |
捷克 [Czech Rep.] |
丹麥 [Denmark] |
愛沙尼亞 [Estonia] |
歐盟 [European
Communities] |
芬蘭 [Finland] |
法國 [France] |
喬治亞 [Georgia] |
德國 [Germany] |
希臘 [Greece] |
匈牙利 [Hungary] |
冰島 [Iceland] |
愛爾蘭 [Ireland] |
義大利 [Italy] |
拉脫維亞 [Latvia] |
列支敦斯登 [Liechtenstein] |
立陶宛 [Lithuania] |
盧森堡 [Luxembourg] |
馬爾他 [Malta] |
荷蘭 [Netherlands] |
挪威 [Norway] |
波蘭 [Poland] |
葡萄牙 [Portugal] |
羅馬尼亞 [Romania] |
斯洛伐克 [Slovak Rep.] |
斯洛維尼亞 [Slovenia] |
西班牙 [Spain] |
瑞典 [Sweden] |
瑞士 [Switzerland] |
英國 [United Kingdom] |
馬其頓 [Former Yugoslav
Republic of Macedonia] |
※ 北美地區(計三個)
美國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
加拿大 [Canada] |
墨西哥 [Mexico] |
|
※ 中南美地區(計三十一個)
安地卡及巴布達 [Antigua and
Barbuda] |
阿根廷 [Argentina] |
巴貝多 [Barbados] |
貝里斯 [Belize] |
玻利維亞 [Bolivia] |
巴西 [Brazil] |
智利 [Chile] |
哥倫比亞 [Colombia] |
哥斯大黎加 [Costa Rica] |
古巴 [Cuba] |
多米尼克 [Dominica] |
多明尼加 [Dominican Rep.] |
厄瓜多 [Ecuador] |
薩爾瓦多 [El Salvador] |
格瑞那達 [Grenada] |
瓜地馬拉 [Guatemala] |
蓋亞那 [Guyana] |
海地 [Haiti] |
宏都拉斯 [Honduras] |
牙買加 [Jamaica] |
尼加拉瓜 [Nicaragua] |
巴拿馬 [Panama] |
巴拉圭 [Paraguay] |
秘魯 [Peru] |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 [Saint Kitts
and Nevis] |
聖露西亞 [Saint Lucia] |
聖文森及格瑞那丁 [Saint Vincent
and the Grenadines] |
蘇利南 [Suriname] |
千里達及拖巴哥 [Trinidad and
Tobago] |
烏拉圭 [Uruguay] |
委內瑞拉 [Venezuela] |
|
參考資料:
http://cwto.trade.gov.tw/webPage.asp?ctNode=633&CtUnit=
128&BaseDSD=7&CuItem=11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