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三:全球化與全球議題
壹、基本內容:全球化的形成、全球化的現象與影響、全球面臨與關心的議題。
貳、能力指標:9-3-1 闡述全球生態環境之相互關連以及如何形成一個開放系統。
9-3-4
列舉全球面臨與關心的課題(如環保、飢餓、犯罪、疫病、基本人權、經貿與科技研究等),並提出問題解決的途徑。
9-4-1
評估各種關係網路(如交通網、資訊網、人際網、經濟網、政治圈、語言等)的全球化對全球關連性所造成的影響。
9-4-4
分析國際間衝突和合作的原因,並提出增進合作和化解衝突的途徑。
9-4-5
舉出全球面臨與關心的課題(如環保、飢餓、犯罪、疫病、基本人權、經貿與科技研究等),分析其因果並建構問題解決方案。
參、知識概念圖:
肆、重點整理
一、全球化的形成
(一)全球化的意義:
意義 |
內涵 |
1.全球化的定義 |
世界各國、各地區加速、擴張、深入彼此間的往來和聯繫,進行遠距離活動的機會增加,活動速度也大幅增進,彼此相互依存、影響、關連的程度益加緊密,不管是正向或是負面的依存性皆是,形成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狀況,至於依存性的樣貌與程度則呈現多樣性的現象。 |
2.現代全球化與過去全球化的差異 |
全球化在不同時期呈現不同的面貌,今日的全球化更為密集、更為全面、更為機動與快速,特別是科技的生產更是早期所沒有的,對人類而言是更深刻與根本的改變。 |
3.日積月累的成果,並持續影響 |
全球化不是一天造成的,是過去幾世紀以來,日積月累所形成的巨變,而這個變遷的過程亦將持續影響人類社會。 |
(二)全球化的形成因素:廣義的全球化,即是從跨越國界、地域的社會交流來說,全球化早已存在,只是近幾十年變得更顯著。
形成因素 |
影響範圍 |
不同時期大規模的戰爭、殖民、移民 |
直接或間接影響各地的交流,奠定全球化現象的基礎。 |
歐洲興起與殖民 |
早期零星的國際交流與全球化活動,因歐洲人利用進步的航海技術發現新大陸,並開始以軍事侵略為手段,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統治下,東西方世界的貿易、文化交流增加。 |
十九世紀工業革命 |
機器取代人力,生產力大增,而交通運輸科技的發展,也促進以國際貿易為主的全球化活動,全球化由此逐漸進入新階段。 |
現代科技的發展 |
二十世紀可說是全球化現象最大的一個轉捩點,特別是二十世紀最後30年。在這30年當中,全球海空航運大幅成長,國際貿易更加多邊化,網際網路、衛星電視的用途與使用人口快速擴大,所有這些變化,都使得整個地球成為同步互動的整體。 |
冷戰時期的結束 |
分隔的國際社會趨向多元互動,國際交流在政治上的障礙獲得改善,民主自由成為國基主流價值。全球單一市場也形成。 |
跨國組織的形成 |
資訊科技和網際網路的發展,強化跨國性非政府組織對於國際政治的影響力,進而促成全球治理的國際政治新形勢,並相對地削弱了國家的權力,觸動以城市或經濟區為核心的區域主義興起,使得國家的界限和國族的認同變得模糊。 |
二、全球化的現象與影響:
(一)方向:
1. 全球生態環境互相關連,形成一個全球關連的開放系統。
2. 各種關係網路的全球化使全球關連性愈趨緊密,牽一髮而動全身。
3. 全球化趨勢與全球化進展,往往出現多重兩難的影響:一方面,全球化帶給人們利益,解決貧窮問題,讓人們享有更好的生活;另方面,全球化現象卻也引發一些剝削人民、資源濫用等社會不正義的現象。
(二)現象與影響
1. 經濟全球化:
項目 |
內容 |
現象 |
A. 全球經濟整合讓全球單一市場出現。 B. 全球24小時的金融市場。 C. 全球化經濟及其衝擊面向超越了國家的疆界。 D. 全世界各地區都變成了此網絡架構下的一個節點,各地區依賴全球機制的建構,並學習處理介於國家和全球之間的問題。 E. 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擴張運作,正是此現象之主要代表。 |
正向影響 |
A. 「經濟全球化」市場開放的國家,一般較市場封閉的國家經濟增長率較高,消費者也可以用更便宜的價格,消費品質更好、更多樣的商品。 B. 對世界結構的改變,有其正面的影響。跨國公司在當地的資本投入和建廠,不僅創造就業機會,同時其勞動條件、生產技術和環保條件皆比當地國內企業的無效率、充滿人情關說的貪污腐化和與政治掛勾等惡質現象來得好許多,跨國企業可以帶動當地的學習與進步。 |
負向影響 |
A. 國際組織多由已開發國家主導發展方向、制訂規則,經濟落後國家通常無力影響決策過程,以致跨國企業和開放市場的國際貿易機制,保障的通常是少數的富裕人口。 B. 全球化擴大貧富差距,貧者愈貧而富者愈富,對低收入消費者尤其不利。 C. 全球化經濟讓資本、勞動和商品能夠迅速、任意地在全球流通,資本流向低度管制的國家進行生產,再無設限地將商品輸向開放的各國市場,資本家卻不須負擔生產地的社會、環境成本。 D. 企業著眼於利潤,結果是壓低工資,裁減職位,剝削落後國家勞工權益。 E. 國際金融系統的借貸與援助條款,令發展中國家難以脫債,破壞本土經濟,令人民難以脫貧。 |
2. 政治全球化:
項目 |
內容 |
現象 |
A. 政治事務的無疆界化,全球事務愈趨複雜化、多元化,並非單一國家或地區可以獨立承擔、解決,而是全球共同的挑戰。從愛滋病問題、全球金融危機、全球人口流動與族群衝突,到全球生態問題及全球文化認同問題皆然。 B. 國際交流活動增加,國際政治成為一個重要的政治活動平台,但個別國家的政策,往往受國際組織所左右。不過,重要事務、議題的解決,更仰賴各國政府在國內的切實執行, C. 很多企業和社團都有能力以全球為基礎,在諸多議題上策劃和組織活動,個別國家政府對本地企業和社團的管制能力也就相對削弱。 |
正向影響 |
A. 自由市場有助發展出法治制度和言論自由,有助人權確立。 B. 全球化促進民主政府,在過去十年世界的民選政府數目差不多增加一倍。 |
負向影響 |
A. 全球化只著眼於利潤,根本漠視人權。 B. 全球化令國際貿易和金融組織的權力膨脹,大大削弱各國民選政府管治本土的能力,根本削弱民主。 |
3. 科技發展全球化:
項目 |
內容 |
現象 |
A. 科技的發展與競爭,使全球網絡的架構成形,全球問題的機制也進入了新的階段。 B. 科技的進展為人類提供積極正面的功能,可以說,科技是驅動全球人類文明進步的核心,但其所產生對生態的侵略性,以及相關事務的複雜性與難以控制的危機卻形成新的問題和危機。 |
正向影響 |
A. 科技帶給人類進步,提昇人類的福祉。 B. 衛星電視傳播,普及世界各個角落;超大型的客機可以從台北直達紐約,中間不必落地加油;打國際電話越來越方便。國際訊息也越來越透明,網際網路更提供了訊息傳播與資料搜尋的最大方便。人造皮與人造棉,提供了廉價的保暖品。 C. 國際媒體雖然讓我們可以便捷地接收最新的訊息。 |
負向影響 |
A. 金融與資本流通便利代表著不可控制的變數和複雜度陡增,並且可能引發造成全球性連帶的危機。 B. 國際媒體播放內容充斥著美英主流價值,進而侵蝕全球各地傳統文化和價值內涵,甚至引發地區性社會認同混淆和青少年不當次文化的問題,更嚴重的是大家是無意識地被影響。 C. 網際網路的發展呈現全球不均的現象,科技對目前已呈現貧富不均的地球形成更嚴重的落差,加大了科技進步(富有國家)和科技落後(貧窮國家)之間的鴻溝,進一步驅動全球化所產生之新社會不平等問題。 |
4. 文化全球化:
項目 |
內容 |
現象 |
A. 1990年代冷戰結束後,全球在政治意識形態上的差異遽然縮小,自由主義、市場經濟,世界和平、人權等價值理念,在西方國家挾其政治經濟之優勢下,順勢拓展至全球各地,促使全球文化理念層次的發展趨向相似。 B. 全球各地多元的在地文化能夠透過新科技,向世界散播或是表達、彰顯其文化價值與意涵。 C. 通俗文化、娛樂文化利用全球大眾媒體的大量複製,迅速且無形地散播,形成文化商品全球化。相對的,地方性文化也可以藉著結合商品的交易,將文化推展到世界各地。 |
正向影響 |
各在地特殊文化能藉由文化策略的手段,運用全球化機制,進而在全球場域中彼此相互影響,全球化不啻為文化推廣的利器之一。 |
負向影響 |
凡事以西方價值為優越的發展下,全球化下多元差異的特質將無法順利發展,文化傳播呈現極端不平衡現象,文化全球化最終可能的結果是變成西方強權支配的工具之ㄧ,地方文化的特殊性將逐漸被侵蝕而消滅。 |
5. 環境全球化:
項目 |
內容 |
現象 |
A. 當科技應用到全球各地,大規模的生產,引發並形成累積性的生態環境破壞,造成全球的暖化和臭氧層破洞危機。 B. 全球環境問題已逾越了任何單一國家的疆界和能力,影響層面遍及每一國家、地區人民的健康與生存環境。 |
正向影響 |
全球化帶來的經濟增長,可提供更多的資源去保育環境,又可發展和研究更好的環保技術和設備。 |
負向影響 |
全球化破壞生態系統,只顧企業盈利,不顧對環境造成破壞。全球暖化就是一個例子。 |
三、全球面臨與關心的議題:
(一)貧富不均議題
項目 |
內容 |
原因 |
1. 全球化經濟體系下,全球資源分配不足且嚴重不均,跨國企業在國際間尋求最低成本的生產,利用自由市場、貿易保護手段,進行不公平貿易,壟斷市場利益,造成窮者愈窮、富者愈富,形成貧富差距愈來愈大。 2. 窮國因資源不足與分配不均,引發動亂,使問題更加嚴重。 |
影響 |
1. 全球化的確加速了「世界兩極化」惡化的程度。富國與窮國間的貧富差距愈來愈大。 2. 貧富差距愈大,引發衝突的可能性增加。 3. 國家內部貧富差距,以中南美洲、非洲。中國…等地區較為嚴重,國內問題日益嚴重。 |
因應之道 |
1. 政府、跨國企業、消費者道德良知的喚醒,重視貧富不均現象,以及個人願意從自身做起、改變的力量。 2. 透過開放富裕國家的市場、富裕國家減少對企業的補貼、停止富裕國家的貿易壁壘…等作為,以促進國際間的公平貿易,。 |
(二)環保議題
項目 |
內容 |
原因 |
人類長期以來對自然環境的過度開發與破壞,使全球的生態環境面臨嚴重惡化的狀況。 |
類型 |
1. 臭氧層的破壞。 2. 全球暖化。 3. 熱帶雨林消失。 4. 土地沙漠化及其他各種污染情形。 |
因應之道 |
1. 個人、組織與政府,應該重新思考人類帶給環境的衝擊,改以綠色思考,做出修正。 2. 必須藉由國際間政府層級的協調與持續的行動。 3. 愈來愈需要仰賴地區性或是國際性NPO、NGO的生態、環境、消費者運動團體來共同的把關和監督,在某些世界性普遍發生的議題上,更發展出全球串連的趨勢。 4.
在這過程中,各地區如何建立並發展在地意識,關注社區如何受到全球化的影響,似乎是避免全球化負面影響不會擴大至無法控制的關鍵性因素。 |
(三)飢餓議題
項目 |
內容 |
原因 |
1. 不公平的資源分配。 2. 貧窮。 3. 土地分配不均。 4. 貧窮國家負債纍纍。 5. 不公平的貿易體系。 6. 窮兵黷武。 7. 自然災害頻仍。 |
現象 |
1. 在1998年至1999年間,全世界生產了共10億8千9百萬噸穀物(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仍然有50個國家的人面對「糧食不足」的問題,他們不能為自己種植足夠的糧食或沒有足夠的金錢換取足夠的食物。
2. 同時,卻有很多人每天吃用超過所需的份量,以致身體過胖或營養不均衡。每天世界上最富有的五分之一的人口,正消耗著全球86%的貨品與服務,而最貧窮的五分之一的人口只消耗其中的1%。 |
因應之道 |
1. 瞭解貧窮形成的原因與窮人生活的痛苦。 2. 資源做妥善的分配與運用。 3. 健全食物的生產與供應,提升生產糧食的技術增加糧食的產量以及控制人口的無限制成長。 |
(四)犯罪議題
項目 |
內容 |
原因 |
自古以來犯罪問題即存在,例如毒品走私、販賣人口等更是存在已久。現在,犯罪集團更是利用便利的交通運輸、全球通訊網路,轉帳洗錢、串連各國犯罪恐怖份子,使犯罪問題更形嚴重。 |
類型 |
1. 恐怖炸彈攻擊,如美國911事件、英國地鐵爆炸案、西班牙馬德里火車爆炸、印尼巴里島爆炸案等。 2. 跨國走私販賣、軍火、人口買賣等。 3. 跨國金融詐騙事件,如詐騙電話、簡訊、網路詐騙郵件等。 |
因應之道 |
1. 透過國際組織、國際刑警組織、聯合國反恐委員會等,進行國際合作,共同打擊犯罪。 2. 宣導民眾建立防範犯罪觀念,勿貪小便宜,以免受騙上當。 |
(五)疫病、防疫議題
項目 |
內容 |
原因 |
現代交通運輸的快速與便捷,全球網絡的關連密切人們可以不受拘束地四處遊走,農產品快速地以全球為市場進行流通,如此一來,疾病的的擴散,如SARS、禽流感、狂牛症、愛滋病等,不僅更為迅速,也完全無國界疆域之分。當某一地區發生問題時,很快就會涉及到其他地區。 |
影響 |
1. 生命的損失,並讓全球人民陷入恐慌。 2. 經濟活動遭受打擊,尤以觀光旅遊事業衝擊最大。 3. 因害怕被傳染,使得人際關係愈趨疏離。 |
因應之道 |
1. 透過國際組織與國際合作:目前全球的疾病防疫通告是由世界衛生組織(WHO)負責監控管制,與定期公告。 2. 防疫措施需健全:事前的預防工作,以及發生後之處理機制必須配套健全,以免疫情擴大。 3. 個人衛生、防疫觀念要建立:平時多洗手、定期量體溫、有感冒症狀戴口罩、發燒先自行隔離等措施是個人應注意且應確切落實。 |
(六)基本人權議題
項目 |
內容 |
原因 |
人權是人類發展過程中逐漸累積而成的權利概念,對於人權的具體定義,以及保障人權的具體方式都存在著相當大的爭議,甚至引發了很嚴重的衝突。而各國政府對於人權的看法、價值、態度不同,使得人權在各地保障的程度、範圍差異甚大。 |
影響 |
1. 儘管對人權的具體認識與實踐各不相同,但是對於一些人權的最基本的內容還是取得了一定的共識,例如生命權、自由權、財產權、尊嚴權等。 2. 聯合國通過「世界人權宣言」,並受到世界普遍認同與遵守,對人類福祉的提升具有重大影響。 3. 少數國家漠視人權的做法,雖然受到各國政府或非營利組織的監督與譴責,可是實質保障效果仍待努力。 |
因應之道 |
1. 國際間成立政府間或非政府人權組織,督促各國政府重視並保障基本人權。 2. 普遍推動人權法治教育,喚醒個人重視基本人權。 |
伍、生活實例
◎ 以全球思維,解決在地問題
生活在今天,地球村的意義比以往任何時候都真切。
首先,在今天的全球市場上,人流、物流、金流、資訊每天跨越疆界,快速流動,無論任何領域的工作都需要具備國際視野、適應多元文化、掌握多種語言、通曉國際運作規則的國際化人才。
其次,進入二十一世紀,全球的和平穩定出現新的威脅,恐怖主義盛行,貧窮問題、愛滋病、環境問題日益惡化。全球人口、物種快速流動,帶來新的傳染病和生態危機。例如在台灣,從SARS危機、油價飆高到紅火蟻危機,事實上都是全球問題的一部份。因此,很多時候需要具備全球視野,才能根本解決在地問題。
第三,今天的學校、辦公室或社區中,都比過去更多元化,即使不出國,每個人都有機會和說不同語言,出身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一起合作。
全球人口跨越國界的流動,早已改變了許多國家的面貌。在美國、英國、德國等已開發國家,外國出生的人口都已經佔人口總數的十分之一以上。
而在台灣,從菲傭、泰勞、越南新娘到印度資訊人才,人口圖像也愈來愈多元化。根據內政部統計,去年幾乎每三個新娘中就有一個外國人,未來新移民所生下的「新台灣之子」將愈來愈多。
生活在複雜多元而又相互依存的地球村,除了掌握國際知識,具備全球競爭所需的技能,更需要一種跨文化的理解和包容,能從不同觀點看世界的態度。
資料來源:
節錄自,齊若蘭,2004年海闊天空教育特刊,天下雜誌。
※ 延伸思考:
全球化的形成已是不易逆轉的趨勢,在生活中我們也可感受到許多全球化的現象。請舉出兩個生活中的例子,說明全球化究竟是什麼?以及全球化對你的意義?
◎ 蝴蝶效應
「蝴蝶效應」是在1963年,由美國氣象學家艾德華勞倫斯(Edward Lorenz)所提出的一個氣象學上的現象。他認為巴西的一隻蝴蝶輕拍翅膀時,會造成氣壓的些微改變,形成日後美國德州發生暴風雨的結果,後來科學家們將這種看似沒有關連的一個事物,卻引發重大的影響和變化的結果,稱為蝴蝶效應。
※ 延伸思考:
試舉一例,延伸說明「蝴蝶效應」的涵意。如巴西政府鋪設了一條高速公路穿越亞馬遜雨林,以便運送人力、物資進出此地區,結果因為過度砍伐、開發亞馬遜雨林,加速全球地球暖化的結果。
◎ 自然資源的大量消耗與地球生態
全世界的森林,每一秒鐘被砍掉一英畝!在尼泊爾喜馬拉雅山區的居民,為了因應全球對羊毛原料、製品的需求,於是大量生產羊毛以增加收入,但生產過程需要砍伐許多原始森林,以改成可以牧羊的草原。不過,由於地球溫室效應造成了尼泊爾北部山區的雪山與冰河融雪,再加上森林的大量砍伐,這樣的行為造成了近幾年多次的嚴重洪害。尼泊爾許多山谷中,已經開墾了一千多年的良田,一處處都被洪水沖刷成砂礫遍地的河床!如果砍伐森林的動作不停止,尼泊爾的災難還要繼續擴大。
地球的「溫室效應」,主要來自工業生產以及運輸工具所排放的廢氣。此外,過多的廢氣,也造成了臭氧層的破洞,威脅到南北極的自然生態。最近,聯合國的政府間氣候改變問題委員會,更提出警告,全球暖化所造成的氣候改變,在未來一個世紀將很強烈。最大的問題是食物供應的不可靠性。除了土地乾燥以及水災增加之外,植物病蟲害也會擴大肆虐,影響穀物收成。海平面也會升高。海邊低窪地區將無法居住,土地也可能因為鹽化而無法耕種。
南北半球人口分配不均,北半球為了供應廣大的人口所需要的飲水,建造了非常多的大水壩。飲水的問題解決了,生態的問題卻發生了。大水壩不但阻斷了北半球水資源的自然循環,而且造成了北半球的重量大過於南半球。根據人造衛星的偵測,發現地球環繞太陽的軌道,已經發生偏離。汽車的前輪可以修正定位,但誰有能力幫地球修正它的軌道定位呢?
究竟還有多少改變自然的事情,正在地球上悄悄地進行,而我們根本不明白,我們將來還要付出的代價是什麼?中國大陸正在進行中的長江大水壩,是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水壩。這個水壩的興建,在自然環境方面可能發生的影響,也引起很多環保人士的憂慮。然而魚與熊掌之間究竟如何取捨,正考驗著人類的智慧。
地球生態的全球性轉變,已經使得「全球一家」或是「全球一村」,成為地球上每一個人都必須直接面對的現實。
資料來源:
節錄自,游祥洲,「論全球化,一條未定的道路」
http://www.chibs.edu.tw/exchange/CONFERENCE/4cicob/
fulltext/yo.htm
※ 延伸思考:
面對經濟上的發展,不僅一般開發中國家很難抗拒誘惑,就是已開發國家亦然,這就是為什麼,自然資源繼續被消耗,而地球生態環境惡化的情況一直無法改善的原因。難道我們就要眼睜睜看著這樣的困境持續下去嗎?請你試著從決策者、生產者與消費者三種身份角色,闡述你要如何面對「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選擇的難題。
◎
誰是全球製造二氧化碳的大元兇?
美國和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合計占全球39.5%。
世界10大二氧化碳排放國,除了中國、俄羅斯、印度這3個經濟快速發展的人口大國之外,其他都是已開發國家。諷刺的是,溫室效應的最大受害者,反而是那些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小的國家─第三世界的窮國。
在美國,農業生產僅占經濟總量的4%;在馬拉威,90%的人口生活在農村,大約40%的經濟總量來源於靠天吃飯的農業。隨著持續的乾旱,澳洲正利用風能和海水來生產淡水;非洲的盧安達人,只能棄守家園,當環境難民。這種巨大的差異,已促使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認為,已開發國家欠發展中國家一筆氣候債。
2005年台灣二氧化碳的總排放量占全球總量的1%,全球排名為第22位。若以人均排放量排名我國則高居第3,達到11.9公噸,僅次於美國的19.9公噸和澳洲的19.4公噸。
資料來源:
節錄自,陳雅玲、賀先蕙,「全球暖化 燒掉你的錢」,商業周刊第1013期。
◎ 全球化負面影響之實例探討-咖啡的國際貿易
咖啡是一項全球商品,它是全球交易第二多的商品。在全球的不同角落,每天都有數以千萬的人飲用咖啡;在期貨市場,咖啡每天都被大額炒賣。可是從一顆顆的咖啡豆,到一杯杯的香濃咖啡,期間轉手達150次之多,而這其中咖啡農卻只得到約1%的報酬。
在咖啡的供應上,全球2500萬名咖啡小農是主要生產者,生產國以發展中國家為主,而這些國家很多都肩負沉重外債,咖啡出口往往是他們償還外債的主要收入來源。自1950年以來,全球咖啡產量上升了一倍之多。由於咖啡的貿易壁壘較其他農業產品低,加上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亦鼓勵發展中國家種植咖啡,更多貧窮國家加入種植咖啡的行列,咖啡供應大大提高。相對的,進口咖啡的國家以已發展國家為主,但需求遠低於供給,以致全球咖啡豆的價格下跌。
但是為什麼咖啡的零售價格沒有下跌?我們在超級市場裡買到的咖啡也沒有減價?當中牽涉到咖啡貿易的利潤和收入分布。縱然一般咖啡零售價每公斤可高達約1000元,但咖啡農只能分得0.5%,即使是國內採購商、加工商及出口商,也只能分到零售價的1至2%。大部分的利潤都跑到焙炒商、零售商的口袋裡。在咖啡市場中,焙炒商多為跨國運作。單單是雀巢和卡夫,就佔了全球焙炒咖啡及即溶咖啡的一半市場,加上莎莉SaraLee、寶潔P&G,以及市場主要在德國的Tchibo,五大咖啡焙炒商總共購入了全球約一半的咖啡豆,並控制了咖啡市場的三分二之多。
過去十年來,咖啡價格波動不已。咖啡價格固然受咖啡的供需影響,但咖啡期貨市場的運作,以及小農和跨國企業各自的議價能力,也會影響咖啡價格的釐定。當咖啡豆尚未種出,就已在期貨市場做大額買賣了。小農對全球咖啡市場並不認識,也很難接觸最新的市場資訊。而咖啡都不能存放過久的特質也促使農民急於把手上的咖啡售出,有些農民甚至連把咖啡豆送到城市出售的能力也沒有,為了支付迫切的債務和生活所需,在沒有其他選擇下,就算買家的出價低於成本,小農仍急於把咖啡豆賣出,使買家完全控制了咖啡的定價。
咖啡豆在供應過量的情況下,價格應聲下降。那麼,咖啡農為什麼不減種咖啡?對大多數小農來說是不可能的。因為咖啡樹一般要種植兩至三年才會結果,五至六年才有咖啡收成。對於資金有限的小農來說,如要改種另一種農作物,除了要投入更多的資金,還要冒新的市場風險,更要損失已栽種的咖啡樹;再者,近年有不少農產品,例如可可豆、糖、稻米、小麥、大豆、玉米等價格和咖啡豆的情況相似,它們都大幅下跌超過三分一,部分更下跌達七成,小農很難找到一種能夠獲利,又適合當地天氣的農作物去栽種;況且,工業國家對不少農產品都設有高額關稅轉種另類產品出口亦困難重重。
在這樣小農無力改種其他農作物,咖啡售價下降令咖啡生產國和小農的收入減少的現象下,為了維持生活和償還債項,有些發展中國家只好劃出更多土地讓農民種植咖啡,小農亦種植多一點咖啡以作彌補,結果導致咖啡豆的產量又再上升,售價下降更多,掉進一個惡性循環之中。
再來看看,在生產鍊上全球五大跨國咖啡企業購買了近一半的咖啡豆,它們的市場佔有率極高,掌握了豐富的市場資訊,它們的一舉一動對市場來說,可謂舉足輕重。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初,跨國公司傾向使用Robusta來生產罐裝咖啡,導致Robusta咖啡供應大增。1997年,跨國公司如雀巢等開始從越南採購咖啡,迫使墨西哥和中美洲的傳統供應者不得不降低價格。結果,在咖啡價格急跌下,跨國公司不單不用虧本,更能獲取豐厚盈利。
這些事實,讓產地小農的收入困頓:沒有錢,沒有書讀;沒有錢,沒有藥;離鄉別井,另覓生計。不只小農的生計堪虞,就連很多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亦大大遭殃。不少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高負債貧窮國家都極依賴出口咖啡,賺取外匯。咖啡價格下降所導致的外匯損失,甚至是他們所獲得的經濟援助和免債額的數倍。
這樣的咖啡生產線,生為消費者的你,能接受嗎?
資料來源:
香港樂施會-無窮校園網站,公平貿易專題
http://www.cyberschool.oxfam.org.hk。
※ 延伸思考
1. 咖啡小農面臨了哪些問題?這些問題是如何產生的呢?這問題又是如何影響他的生活?
2. 美國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恩曾經說過:「把今天的早餐吃完以前,你已倚賴了半個地球。這就是我們的世界組成的方式。若不確切認知這個基本事實,世界不會和平。」。咖啡貿易上,不是消費者輕鬆的花個幾十元、上百元買杯香醇濃郁的咖啡享用如此而已,事實上,第一線小農生產者在世界市場進行貿易的條件好壞,決定他們全家人能否吃飽,能否負擔得起孩子的學費,以及他們的基本雇傭權利是否受到尊重。
身為消費者,我們可以怎麼做呢?有人提出「公平貿易」運動,符合公平貿易生產過程的產品,給予「公平貿易標籤」,讓消費者做選擇。如果有兩種產品,一個是「公平貿易」產品,另一個是無任何「公平貿易」標籤的產品,你會選擇哪一個?你的考量因素為何?(可參閱下文對公平貿易的介紹)
公平貿易 讓全球孩子得到基本學校教育,每年需要100億美金,美國人每年花在冰淇淋的錢就不只這些。讓全球的人都享有基本健康及營養照顧,每年需要130億美金,美國和歐洲單是花在寵物糧食上就超過170億美金。為全球婦女提供保健服務,每年需要120億美金,這約莫是美國人和歐洲人花在香水的錢。 面對這不公平的景象,全球興起一股「貿易要公平」運動,爭取改變不公平的國際貿易規則。 「公平貿易」有別於傳統的國際貿易,它是一個為弱勢生產者提供永續發展機會的貿易伙伴關係。「公平貿易」的目標包括: ◎ 透過加強生產者與市場的接觸、強化生產者組織的功能、以較高價格向生產者收購及為生產者提供長期穩定的貿易伙伴關係等方法來改善他們的生活。 ◎ 為弱勢生產者(尤其是女性及原居民)提供發展機會。 ◎ 保護兒童,避免他們在生產過程中被剝削。 ◎ 給大眾了解傳統國際貿易對弱勢生產者的負面影響,從而教導他們正確地運用消費者選擇的權力,間接幫助弱勢生產者。 ◎ 建立一個正確貿易伙伴關係的榜樣,這榜樣需包含公平對話、高透明度及互相尊重。 ◎ 透過倡議運動來改變一些傳統國際貿易的做法和規條。 ◎ 提倡社會公義、有效環保措施、經濟保障來保護人權。 消費者的態度在公平貿易中也扮演重要角色。在決定購買咖啡時,除了考慮咖啡本身的質素、味道、價格等問題,我們的考慮不應就此結束,我們應該一併考慮企業的營商手法是否道德。畢竟消費的意義不單在於交易行為,而是包括如何去選擇購買一件怎麼樣的貨物的思考過程。消費者的責任不只是付出足夠的金錢去得到所需的貨物,其責任更包括透過本身的消費行為,去監察企業有沒有遵守其對社會、對生產者、對工人、對消費者等的責任。 資料來源: 香港樂施會-無窮校園網站,公平貿易專題 http://www.cyberschool.oxfam.org.hk。 |
◎ 21世紀奴隸
從波士尼亞西北部城鎮普利耶多出城不遠,矗立在幹道旁的就是舍伍德城堡。這裡是米洛拉德‧米拉科維克的事業總部,他曾任鐵路局官員,後來成了波士尼亞惡名昭彰的奴隸販子。城堡灰泥短牆下方的大門由幾名肌肉糾結、渾身刺青的年輕男子守衛,米拉科維克豢養的三頭西伯利亞虎在一旁的籠內來回走動。
我在一個陰暗的春日早晨隻身抵達(因為當地嚮導或通譯沒一個敢陪我去),見到身材魁梧的54歲堡主坐在餐桌旁等我,午餐餐具已經擺上,旁邊是座水色淺碧的溫室游泳池。
舍伍德堡主對自己的事業從不感到羞恥。曾經有一位大膽的人權運動人士,將他購買女性以供應他在普利耶多開的妓院的詳細記錄公諸於世,他問這位人權份子:「賣女人犯法嗎?足球選手還不是有人賣?」
米拉科維克因為這位人權分子直言無忌而威脅要取她性命,但對我倒是換上較為和緩的態度。我們在池畔一面吃海鮮沙拉和牛排,一面討論前蘇聯國家因為經濟崩潰而離鄉背井的大批年輕女性。米拉科維克說,他很希望在波士尼亞推行賣淫合法的計畫—「以遏止人口販賣,因為這些女孩每個都是人生父母養的。」
維多利亞就是這樣一個女孩,一頭金髮的她有近視、菸不離手,年方20但對國際奴隸買賣早已不陌生。她曾有三年時間和全球估計約2700萬名男性、女性和兒童一樣遭到奴役—也就是人身遭拘禁或限制並被迫工作,或遭暴力控制,或在某種程度上被當作財產對待。
維多利亞的漫長旅程在她17歲那年展開,當時她剛從奇西瑙的學校畢業,這個衰頹的市鎮是前蘇聯摩爾多瓦共和國的首府。「沒有工作,也沒錢。」她簡單解釋道。因此,有個朋友(「至少那時候我以為他是個朋友」)提議要幫她在土耳其的工廠找事做時,她馬上同意並接受他的建議,由他開車經羅馬尼亞載她前往。「但是當我發現我們其實是朝西行駛,來到與塞爾維亞的邊界,才知道事情不太對勁。」
已經太遲了。她在邊界被轉交給一群塞爾維亞男子,他們幫她作了一本新護照,上面寫著她18歲。他們領她徒步進入塞爾維亞,強暴了她,還告訴她要是反抗就會沒命。然後他們派人一路看守,將她送到波士尼亞;經過多年的種族滅絕內戰之後,這個巴爾幹半島的共和國正在源源不絕的國際援助下重建。
這時候維多利亞已經變成一件財產了,在接下來的兩年間,她被當成財產一樣由不同的妓院老闆買進賣出了十次,平均價格為1500美元。最後,懷孕四個月又害怕被迫墮胎的她逃了出來。我發現她時,她躲在波士尼亞摩斯塔市,由一群波士尼亞婦女保護。
她用輕柔單調的語氣,歷數她在不同城鎮待過的俱樂部和酒吧名稱。在那些地方她必須半裸身體跳舞,強顏歡笑,還得和任何願意花幾包香煙錢的客人上床。「俱樂部都很恐怖,不過班雅盧卡的阿爾泰姆迪亞最可怕——客人全是警察。」她回憶道。
維多利亞是債務奴隸。她的服務費用直接落入當時擁有她的人手中,以支付她的「債務」—也就是這位主人從上一任主人手中買下她所花的錢。雖然傳統形式的奴役在世界許多地方仍繼續存在,但不同形式的債務奴隸是今日最普遍的奴役形式。
資料來源:
節錄自,安德魯寇本,「21世紀奴隸」,國家地理雜誌,2003年9月號。
【國際人口販賣】 人口販子往往鎖定遭受貧窮、失業、歧視,以及缺乏教育與經濟機會的婦女及少女,然後用誇大或過於美好的工作條件及報酬來引誘她們,讓被害人以為她們是到一個更富裕的國家或城市去擔任褓母、餐廳服務生、管家,或是售貨小姐等工作。然而當被害人懷抱著滿腹的憧憬到達目的地時,卻往往發現自己受到行動控制,證件遭扣押,莫名背負沉重的債務而必須在暴力的陰影下被迫進入色情市場。為了加強控制以及脅迫被害人從事性交易或苦役,人口販子常會把被害人運離她們原生的國家,使她們斷絕與外界的聯繫以及人際網絡的支持來防止脫逃。並且會用脅迫的手段、言語或實際的暴力,如強暴或其他形式的性虐待、身心折磨、挨餓、監禁或威脅等方式,使被害人被害人受制於這些恫嚇而喪失了求助的機會和信心。 資料來源: 婦女救援基金會網站 http://www.twrf.org.tw/chinese/aboutht.asp。 |
※ 延伸思考
1. 女性可不可以被當成商品進行交易?哪些人最可能是買方?誰又可能成為賣方呢?
2. 國際人口買賣是21世紀所面臨的最大人權挑戰以及全球化中不為人知的一面。根據美國政府最近的調查顯示,全球目前至少有八十至九十萬的人在國際間被運送販賣,這個數字還不包括境內的販賣情形。在社會發展越來越進步,人類紛紛追求更好生活的同時,大部分的國家卻漠視問題的嚴重性而未能有一具建設性的防制或懲罰系統。在台灣,來自大陸、東南亞、白俄羅斯等地的女孩子,不管利用合法、非法途徑來到台灣,從事自願或非自願賣淫工作,人數有愈來愈多的趨勢,自詡人權立國的台灣,更應正視這個問題,積極面對、處理國際間人口販賣的問題。
◎ 全球化問題的解決
貧富懸殊所造成的世界兩極化現象,將是一個危險的因素,因此,如何扭轉世界兩極化的現象,應該是我們目前討論「全球化」最重要的課題之所在。
一、對話代替對抗,是扭轉世界兩極化的首要關鍵。
「對話」是化解對立與誤解最有效的方法。東西方不同的文化圈需要對話,不同的宗教之間也需要對話。而在貧國與富國之間,更需要加強對話。但對話的積極內涵,並不同於談判。「談判」有利害,有得失,有輸贏,但「對話」不同。對話的精神是相互傾聽,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只要對話的精神出來了,對立性就會降低。對話可以化除彼此的對立,對話可以促進彼此捨異求同,對話才能夠真正地創造「雙贏」。
對話的方式很多,領袖高峰會是一種方式,區域性論壇是一種方式,交流訪問也是一種方式。重點不在對話的形式,而是對話的態度。無論是APEC,或是亞洲論壇,這些對話的場合,都是促進區域合作的機會。重要的是,一定要把對話的精神融進去。在WTO「多邊協商」的機制之中,我們也可以透過對話,進一步思考跨國企業如何自我節制,並且適度地回饋其產銷過程中的所在國。如果WTO能夠好好地發揮對話的精神,WTO將不再只是西方資本主義者剝削弱勢國家的工具,而是世界貿易公平的仲裁者。WTO的路怎麼走,將考驗這一代世人的智慧。
二、建立全球化的思維新方向。
要開創全球化的新方向,首先要建立全球化的思維新方向。全世界貧富不均所帶來的嚴重不安,地球生態失衡所呈現的明顯危機,低收入國家人口爆炸所激起的移民潮,在在都說明了,任何國家想要獨善其身已經完全不可能。跨國企業的資本家們必須覺悟,歐美有著龐大財團支持的政治領袖們也必須覺悟。這些主宰世界命運的少數人,必須充份覺悟他們對整個地球的責任。如果地球不保,他們自己也無處可逃。他們必須選擇新思維,思維地球是一個整體,思維「四海一家」已經因為全球化而不再是一個夢想或理論,它是一個直接的現實。
世界銀行在它所發表的2000年世界報告中,開宗明義便強調「建立發展思考的新方向」。世銀總裁沃芬森先生在哈佛演說中也反覆強調:「我們必須改變想法!」、「不是和平共存,就是同歸於盡。」如果我們不能立即對此有所警愓與行動,等到沸點出現,活路已絕。
三、展開活的文化教育。
為了避免文化全球化所帶來的「普世主義」的負面影響,以草根文化為基礎的文化教育,將是扭轉世界兩極化的第三個關鍵。文化教育的真正內涵,是從文化傳承的實際脈胳中去體驗文化,並且活出文化自身的精神價值來。從這個角度來說,文化教育絕不是書本上的文字或圖片而已。
在世界文化交流的進行中,必須特別重視世界各地本土文化的保存。這是一個十分精緻而浩大的工程,不但在世界各國的傳播媒體上必須有一個世界性的規範,來節制某些特定文化背景的強勢傳播,同時也需要透過類似聯合國的組織,來保護某些地區的傳統文明。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最近幾年大力提倡文化遺產教育,的確是十分值得重視的一環。文化遺產的主要意義,不是保存某些古跡而已,而是幫助那些生活在文化遺產周圍的民眾,真正認知到文化遺產的價值,以及此一文化遺產在他們生活中的實際意義。文化遺產絕對不能只是一種觀光資源,或是一種考古的目的物而已。透過文化遺產教育,人們不但可以認識到文化遺產的歷史背景,同時也能夠認識到文化遺產在個人精神生活中的傳承意義。目前在許多開發中國家以及落後地區,由於文化遺產教育的欠缺,有許多文化古蹟或是遭到破壞,或是被錯誤地與當地居民隔絕,或是被盜掘盜賣。
文化教育更重要的一層是,學習如何欣賞與尊重不同的文化。只有虛心與謙卑,才有空間讓心靈接觸到不同文化的美。傲慢與偏見,只會製造圍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