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四:世界公民素養
壹、基本內容:國際社會的組成與互動、世界公民的內涵、世界公民的角色
貳、能力指標:9-3-5 列舉主要的國際組織及其宗旨。
9-4-6 討論國際組織在解決全球性問題上所扮演的角色。
9-4-7 關懷全球環境和人類共同福祉,並身體力行。
參、知識概念圖:
肆、重點整理
一、國際社會的組成與互動
(一)利益的競爭引發國際間衝突和合作:
互動型態 |
意涵 |
舉例 |
國際交流 |
國與國之間,透過政府或民間的力量,進行政治、經貿、教育、文化等往來交流,是國際社會互動型態中最頻繁的 |
一年一度的台北國際書展;雲林縣國際偶戲節;義大利雙年展、法蘭克福國際車展、雲門舞集到海外地區進行表演…等。 |
國際合作 |
國與國之間基於共同的利益,運用各國專長的技術、人才、資金等,進行合作、協助計畫。 |
美俄合作興建國際太空站。 國合會與歐洲復興開發銀行合作,提供中東歐國家私人部門發展,並藉由參與該地區之投資計畫,提昇台灣與該區域國家私人部門之交流。 |
國際援助 |
政府或民間團體,基於對人權與人道精神的追求、堅持,對有需要的國家、地區提供援助。 |
「台北海外和平服務團」靠民間力量在泰國、柬普寨提供教育、人道、社區發展的援助計畫。 |
國際衝突 |
國與國之間因族群、宗教信仰、政經利益、意識型態…等因素產生差異、糾紛,引發國際衝突的事件。 |
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及周遭阿拉伯國家因為信仰的不同,加上領土的爭議,以及國際政治力的介入,引致雙方爭議不休,衝突不斷。 |
(二)國際組織:
1.
形成原因與重要性:
(1)形成:國際社會互動形式愈趨複雜,為整合各國各地的利益與資源以進行國際交流、合作或援助,或是為解決國際間的衝突,由一些國家或不同國家的人民所組成的各式各樣國際組織於是形成。
(2)重要性:
A. 國際組織是國際社會上最重要的溝通橋梁。
B. 參與國際組織可增進彼此了解並減少衝突的發生。
C. 結合各種力量,以處理單一國家無法獨自解決的問題。
2.
類型:
(1)依是否由官方成立、會員分佈的地區來區分:
類型 |
性質 |
舉例 |
|
政府組織 |
地區性 |
會員國以某一地區、區域的國家為主的國際組織。 |
歐盟、非洲聯盟亞太經濟合作會議、亞洲開發銀行…等。 |
全球性 |
會員國來自世界各區域。 |
聯合國、世界銀行、世界衛生組織、世界貿易組織…等。 |
|
非政府組織 NGO |
由民間發起,不隸屬或受政府支配的國際組織,是社會力、公民社會的重要象徵,全球已有數萬個非政府組織,推動著各式各樣的工作。 |
國際特赦組織、紅十字會、綠色和平組織、樂施會、無國界醫師組織、世界展望會、世界保育動物基金會…等。 |
(2)常見的政府組織
組織名稱 |
工作內容 |
聯合國 UN |
1. 是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是聯合國的成員國。 2. 聯合國於1945年在美國成立。聯合國對所有接受聯合國憲章的義務以及履行這些義務的「熱愛和平的國家」開放。到2006年12月為止,聯合國共有192個成員國。 3. 主要目標在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促進國際間的合作與發展。 4. 組成部分有聯合國大會、秘書處、安全理事會、經濟與社會理事會、託管理事會、國際法庭等六部分。 |
世界貿易組織 WTO |
1. 在1995年正式成立,負責監督成員經濟體之間各種貿易協議得到執行的一個國際組織,前身是1948年開始實施的
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的秘書處,目前有150個成員。 2. 主要工作在提供一個平台,解決國際間的貿易糾紛問題,促進國際貿易自由化。 3. 台灣於2002年以「台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加入WTO。 4. 近年來,服務業、農產品的市場開放、智慧財產權等議題成為談判及協商的重點。 |
世界衛生組織 WHO |
1. WHO的前身是1946年的「國際衛生會議」,經由該會議決議通過「世界衛生組織」憲章,並獲聯合國會員國過半數政府批准,WHO於1948年正式成立,隸屬於聯合國。 2. WHO以提昇全體人類的健康品質為宗旨,包括環境品質、食品安全、化學藥物、衛生諮詢與醫藥技術認證等,都是其關心與服務的範圍。 3. 在全球化浪潮下,WHO肩負國際疫情與醫藥技術交流的角色也更顯重要,是疾病防治與公共衛生提昇的重要樞紐。 4. 台灣目前正積極申請成員觀察員,參與組織活動。 |
亞太經濟合作會議 APEC |
1. 為促進亞太地區經濟成長、合作、貿易、投資的首要論壇,始設於1989年,現有21個成員經濟體。 2. 亞太經合是經濟合作的論壇平臺,主要加強會員國間的經濟互利,發展彼此的貿易。其運作是通過非約束性的承諾與成員的自願,亦強調開放對話及平等尊重各成員意見,不同於其他經由條約確立的政府間組織。 3. 台灣也是正是成員之一。 |
歐盟 EU |
1. 由「歐洲共同體」延伸發展而成立。現擁有27個會員國。 2. 歐盟是世界上最有力的國際組織,在貿易、農業、金融等方面趨近於一個統一的聯邦國家,而在內政、國防、外交等其他方面則類似一個獨立國家所組成的同盟。 3. 目前有統一的貨幣,歐元。 |
(3)常見的非政府組織
組織名稱 |
工作內容 |
紅十字會 Red
Cross (新月會) |
1. 於1863年由瑞士的杜南所發起,以白底紅十字為標誌。 2. 是一個遍佈全球的志願救援組織,也是全世界組織最龐大,最具影響力的類似組織。 3. 提供戰時、災變不分國籍的急難救助和服務,並提供平時增進健康之服務。 |
國際特赦組織 AI |
1. 於1961年由英國律師潘納遜創立的,是一個人權監察的國際性非政府組織,全球最大的人權組織。 2. 主要的工作為預防及終止肆意侵犯身體以至精神方面的健全、表達良心的自由以及免受歧視的自由。組織目標在促進普遍性人權的保障,保護人類生命的絕對公平和獨立原則的價值。 3. 主要活動是為政治犯爭取公平及時的審判,反對實施死刑和不人道的待遇、要求釋放良心犯。 |
世界展望會 World
Vision |
1. 世界展望會在全球約100個國家中都有兒童服務工作的據點,每一年有超過1億兒童和人群受到幫助。 2. 以兒童為中心,開展社區發展、救災及重建、教育、醫療衛生、農林環保、孤兒及有特殊需要的兒童服務,以及城市事工等發展項目,協助貧窮人擺脫貧窮,達致自力更生及永續發展。 3. 在台灣,辦理飢餓30、資助兒童計畫、世界兒童運動會…等活動。 |
綠色和平組織 Green
Peace |
1. 於1971年成立於加拿大,以環保工作為主力。 2. 開始時以使用非暴力方式阻止大氣和地下核試以及公海捕鯨著稱,後來轉為關註其它的環境問題,包括水底拖網捕魚、全球變暖和基因工程。現在的綠色和平也有反捕鯨和反捕殺海豹的活動。 3. 保護地球、環境及其各種生物的安全及持續性發展,並以行動作出積極的改變。不論在科研或科技發明,都提倡有利於環境保護的解決辦法。對於有違以上原則的行為,綠色和平都會盡力阻止。 |
樂施會 Oxfam |
1. 1976年成立於英國。 2. 以「權利為本」為原則,維護以下基本權利: (1)確保糧食、收入、就業機會及天然資源獲得保障; (2)讓所有人都獲得食水、居所、教育及醫療服務等基本所需; (3)救災防災、解決衝突; (4)讓所有人都享有公民及政治權利,參與決策; (5)終止歧視和壓迫,令人人享有平等權利; (6)確立「世界公民」的概念,推動公眾關注全球發展。 |
慈濟功德會 |
1. 由證嚴法師於台灣花蓮,1967年則改稱為「慈濟功德會」。 2. 在台灣及國際間致力於社會服務、醫療建設、教育建設、社會文化等志業。慈濟的慈善腳步踏遍全球,被譽為「台灣的良心」。 |
台灣路竹會 |
1. 以組成醫療服務團,透過義診、宣導健康衛教觀念等方式,在國內外醫療資源不足地區,提供醫療援助,實現人道關懷的非宗教性、非營利性之民間社團。 2. 初期以服務國內偏遠山區的醫療為主,足跡遍布全台各部落及九二一地震災區。1998年下半年開始,基於醫療無國界以及人道關懷的理念,路竹會開始籌畫到國外幫助急需醫療的第三世界國家。 |
(三)台灣參與國際社會的情況
1.
參與的重要性:
(1)國際社會是一個整體,在全球化的今日,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自外於國際社會,獨自的發展。
(2)透過國際組織,各國便於進行合作、交流,並解決衝突,是國際社會重要的溝通平台。
(3)參與國際組織,是負起對國際社會的責任,追求人類福祉、和平應有的素養。
2.
面臨的困難:
(1)1971年中共取代台灣在聯合國的會籍,台灣被國際社會多數的政府組織視為非完整主權的國家,而無緣參與。
(2)中國不斷在國際社會打壓、阻礙台灣的國家地位、生存空間,使得台灣無法以中華民國或台灣之名參與國際組織。
3. 參與現狀:近幾年不論政府或民間團體,積極參與國際事務,發展快速。
參與層面 |
參與情況 |
政府方面 |
(1)積極參與政府組織: 以各種名義參與國際政府組織,如參與WTO、APEC,並持續努力嘗試加入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等重要國際組織。 (2)善盡世界公民角色: 台灣雖未簽署諸多國際公約,但我們仍致力遵守國際間通行的公約,負起地球村成員應有的責任。如「京都議定書」,台灣也亟思在溫室氣體排放減量的目標上做出對應。 (3)推動各種國際交流: 努力推動與其他國家、地區、組織,在經貿、教育、文化、科技、人道救援之實質交流。 |
民間團體 個人方面 |
(1)參與政府、非政府國際組織: 以個人或團體名義參與國際組織的活動,增進交流並為台灣發聲。 (2)非政府組織蓬勃發展: 台灣從早期接受國際組織或個人的協助,如世界展望會、基督教兒童基金會…等的協助,如今已發展出眾多自助甚至走出台灣進行國際援助的非政府組織,如路竹會、慈濟功德會、荒野保護協會…等。 (3)參加各項國際交流活動: 如積極參加國際經貿、教育、文化、科技、體育...等活動。 |
二、世界公民:世界公民並非單指「身為世界的一分子」。世界公民包括著「知識能力」、「德行」及「行動」三個素養:
素養 |
意義 |
核心概念 |
公民知識能力 |
1. 能夠明白全球的相互依存的關係,認識全球發展與本土的關係,了解貧窮與不公義的成因,並且認識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2. 具備有效討論、批判思考、欣賞差異、調解分歧及紛爭,以及選取合適行動方案的能力。 |
1. 社會正義與公平。 2. 差異性。 3. 全球化和互相依賴。 4. 永續發展。 5. 和平與衝突。 |
公民德行 |
1. 尊重不同的文化與價值,切身處地感受貧窮與不公義的情況, 2. 反省個人對世界的關係,並且思索個人對世界的責任。 |
1. 認同和自尊的覺知。 2. 憐憫心。 3. 對社會正義和公平的承諾。 4. 對差異性的價值和尊重。 5. 對環境的關懷和對永續發展的承諾。 6. 人們可以讓一切不一樣的信念。 |
公民行動 |
1. 身體力行,為個人行為對世界的影響負責,願意在社區以至世界層面作出行動。 2. 為建設更公平、永續發展的世界而努力。 |
1. 批判思考。 2. 有效爭論的能力。 3. 挑戰不正義和不公平的能力。 4. 對人和事物的尊重。 5. 合作和衝突解決。 |
三、世界公民的角色
(一)青少年應備的角色概念
我們生活在一個關係愈來愈緊密和互相依存的國際社會裡,不同地區的政局、經濟、社會環境、文化的關係千絲萬縷,甚至是牽一髮而動全身。我們再不能獨善其身,亦不能再以固有和一成不變的觀念、思維模式和態度,去認識這瞬息萬變而互相依存的地球。簡單的說,現代青少年必須具備以下概念:
1. 明白自己是世界的一分子,並了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及自己對世界上其他人應負上的責任。
2. 重視公義、平等、友愛等價值。
3. 以開放的態度認識世界上不同的文化、性別、階層、種族,以尊重及和平的手法處理彼此的差異及紛爭。
4. 著重自省,並能批判地認識身邊的事物。
5. 關注世界上貧窮和不公義情況,並願意行動起來,為締造一個更公義、更和平,且能持續發展下去的世界而努力。
(二)參與的方式
1. 透過團體與組織的力量:
(1)針對不同議題,如社區營造、生態環保、志願服務、民主人權、組織網絡、衛生健康、教育、就業、人道救援…等,加入相關的組織或團體,透過組織、團體的力量,參與國際社會,實踐世界公民角色。
(2)例如,參與台灣世界展望會之「飢餓30」活動,體會人飢己飢精神,進而能付出行動;或是,加入台灣青年數位服務協會,參與「青年出走,數位築夢」之計畫,為推動縮減泰緬邊境數位落差的工作提供服務…等等。
2.個人參與:
(1)直接參與:
A. 個人行動:個人採取行動,從事公益旅行或是參與當地服務工作。如到落後國家旅行時,多留一些空間放文具、書籍,在旅行過程可以送給當地學校、孩童。
B. 自行組團:擬訂行動計畫,參與如青輔會「台灣青年國際參與行動計畫」、「GYSD青年服務日」、國際珍古德協會「根與芽」計畫…等之甄選,組隊至國外交流,走入國際社會。
(2)善用網路做為平台:
A.
網路無遠弗屆,對公民行動提供無限可能性。
B. 上網至專門針對中小學生設計的,如“The Global Program”…等網站,參與討論或加入計畫。
(http://www.globe.gov/fsl/welcome.html)
C. 發現問題à利用網站或部落格等平台,提供訊息與方案à喚起大眾的情感,進而成為伙伴,一同參與、行動。
3.
參與的意義:進能豐富個人生命、又善盡世界公民的責任。
(三)優良的世界公民:公民典範
曾瀕臨餓死邊緣的印度少女蘇米特拉真情許願:「如果我是雨,我要到沒有水的地方。我要跟那裡的人說:『我來了。』 」。
1.
潘怡寧
(1)行動背景與方式:
A.
14歲那年,潘怡寧因為家庭因素被迫離家出走,在親戚與朋友幫助下,過著獨立生活。後來插班考上東吳大學社會系,儘管後來被迫中斷學業。
B.
2002年帶著一本旅遊指南,隻身飛到印度加爾各答的垂死之家去義務照顧瀕死的難民,回台後在花蓮成立了台灣國際志工協會。
(2)行動成果:
A.
從害怕到滿心滿足:赴印度加爾各答「垂死之家」前,儘管心理上已經有些準備,但生平第一次接觸外表枯瘦、宛若風中殘燭的老人,且要清理病人的嘔吐或排泄物,曾讓她無法接受;但後來,她與一位愛爾蘭志工在病床旁為病患跳愛爾蘭舞,看到病患受到歡樂氣氛而隨著擺動,眼角洋溢的笑意,她心中有一份從未有過的滿足感,心中也不再有遺憾。
B.
回到台灣後,感受到自己做事更為愉快、與朋友家人相處也更加融洽,而且也更加珍惜自己身為台灣人所擁有的一切。後來她又隨志工團前往花蓮為孤苦的老年人服務,即使把自己弄得又髒又臭,但當原住民老阿嬤從口中擠出一句生硬「謝謝!」時,她就感覺一切都是值得的。
2.
林義傑
(1)行動背景與方式:
A.
林義傑從小就偏愛一個人靜靜地跑步,除了能經驗面對自己的心跳、脈搏的真實感,加上跑步這項運動較其他運動沒有身材的限制,讓身形較為嬌小的林義傑可以有發揮的空間。
B.
從2002年參加台北國際100公里馬拉松賽男子組獲得冠軍之後,林義傑開始轉戰國際級的賽事,陸續參加了多項,如「撒哈拉沙漠橫越賽」,「中國大戈壁超級馬拉松賽」、「智利阿他馬加寒漠超級馬拉松賽」以及「亞馬遜超級馬拉松賽」、「撒哈拉超級馬拉松」、「南極冰原超級馬拉松」等國際超級馬拉松、橫越賽,成為知名的超級馬拉松運動員。
C.
林義傑是個熱愛挑戰和冒險的人、把長跑當作人生志業,身體力行去實踐的人。在艱困的環境中比賽,讓林義傑藉此鍛鍊了超人般的意志力。
(2)行動成果:
A.
2006年「四大極地超級馬拉松巡迴賽」總冠軍。
B.
自2006年11月11日至2007年2月21日,以111天的時間,由塞內加爾出發,途經茅利塔尼亞、馬利、尼日、利比亞,抵達終點站埃及開羅,與二位隊友查理.恩格(Charlie Engle)、雷伊.薩哈布(Ray Zahab)完成徒步橫越撒哈拉沙漠的壯舉。
C.
從一個小小的路跑想法為出發,林義傑透過跑步認識全世界,也讓全世界藉由跑步認識他、認識了台灣。
3.
基爾博格(Craig Kielburger)
(1)行動背景與方式:
A.
12歲那年,得知一個童工遭到殘酷殺害,驚嚇之餘,立即採取行動,帶著另外十一個同齡小孩,成立「拯救孩子」(Free the
Children)志工組織,幫助處於貧窮、無助、被剝削的兒童捍衛權益。
B.
深入全球五十餘國、訪談無數政教及企業領袖,以及流落街頭的孤老棄兒。
(2)行動成果:
A.
十年下來,他領導的青少年志工,改變了全球一百多萬兒童的命運,成為全球最大的「兒童幫助兒童」公益組織。
B. 力行「從我到我們」(Me to We)的生活哲學。
C. 三度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提名。
伍、生活實例
◎ 台灣國際參與多樣性
外交關係開拓與國際參與多樣性,不再是政府官員的專利及責任,台灣旺盛與豐沛的民間力量,隨著民主開放、自由發展,逐漸成為參與國際活動的要角。台灣透過人道援助、科技、學術、技術、文化等有限卻多元的外交方式,善盡國際責任與義務。
1.
人道援助:
在國際人道援助上,包含提供各國有關天然災害之緊急救助,如搜索救難、安頓關懷、重建復建、災後基層醫療、衛生及營養等援助。台灣長期以來也針對貧窮國家提供社區醫療、公共衛生建構、貧童認養及災後重建協助等方面的人道援助。除了政府以外,台灣的非政府組織也積極參與國際人道援助的工作。東南亞大海嘯之後,台灣在最短時間內集結醫療人員、救濟物品的人道援助,展現「人溺己溺」的胸懷。
2.
技術合作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主要推動我國的國際技術援助計畫。台灣在1959年派遣首支農耕隊赴越南,目前在非洲、中南美洲、加勒比海、亞太及亞西等地區派駐有30多個技術團,協助開發中國家發展農業、漁業、畜牧業、手工藝品製造、投資推廣、中小企業、產品出口、交通建設、工業及醫療衛生等技術,促進駐在國的經濟發展。技術交流活絡外交替代役、海外服務工作團人力資源,也漸由農漁合作轉向以投資貿易為主。
3.
經貿科技交流
台灣雖缺乏資源卻是經貿大國,自1991年加入「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以來,積極參與各層級會議與活動,提升我國在國際經貿領域的影響力。由我國倡議成立的「數位機會中心」(APEC Digital Opportunity Center,簡稱ADOC),致力於縮短成員間數位落差。在科技交流部份,「國家科學委員會」負責推動國際科技合作,推動績優研究團隊國際合作計畫、鼓勵跨國創新前瞻研究開發中國家發展科技、培訓國外科技人士與舉辦國際科技合作相關活動等,以台灣所擁有的資訊及科技優勢,開拓國際科技交流活動空間。
4.
學術文化交流
我國透過國際共同研究計畫、大型研究設施共用、頂尖科研人才互訪、國際研討會及資料資訊互通等學術活動,參與近40個「國際科學理事會」(ICSU)系統相關組織,發揮專業學會與國際對口組織的聯繫與交流。文化交流方式則包含:政府間簽訂文化協定、民間團體之文教交流、邀請國際文教人士訪台、國際藝術與文化交流、推行海外中文教學等。台灣透過藝術團體出國訪問表演、出席與國外重要建築與視覺藝術節、參與國際書展及飲食等活動,並在國內舉辦國際文化藝術節,促進文化多樣性,增加國際文化交流,提高台灣在國際能見度。
5.
NGOs外交
台灣的NGO非政府組織在國際上的表現正式台灣旺盛生命力的見證。台灣民眾投入國際的組織,如國際扶輪社、獅子會、青商會、同濟會、路竹會、世界展望會、慈濟基金會等,擁有強大的號召力和海外服務的熱忱,使台灣更多人士投入國際志工行列。台灣非政府組織和全球化、民間社會同時互動發展,促進了台灣公民社會的成長,開拓公益服務與良善治理的空間。「台灣人權促進會」、「台灣民主基金會」、「台灣婦權會」在民主發展、社會公義、兩性平權等多方與國際進行對話。
6.
一般外交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來台至在1971年,曾是聯合國安理會認理事國,擁有雙邊邦交近七十過。我國目前擁有25個邦交國,主要分佈在中美洲、南太平洋、非洲等地區。我國並在「世界貿易組織」(WTO)、「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亞洲開發銀行」(ADB)等二十多個政府間國際組織(IGOs)擁有會籍,台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雖然仍未成功,但在「國際衛生條例」修改之後,台灣公衛專家參與國際衛生相關會議已大幅度增加。
資料來源:
國科會主辦,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承辦,「多樣性台灣」特展網站
http://www3.nstm.gov.tw/taiwan/people_c9.html。
◎ 世界因你而改變─12歲女孩的傳奇演講
大家好,我是瑟玟.鈴木,
代表ECO發言。ECO是兒童環保團體的縮寫。我們是一群十二歲到十三歲的加拿大兒童團體,為了改變世界的現狀而努力。我們自籌旅費,從加拿大來到巴西,經歷一萬公里的旅程,只為了告訴各位大人們,必須改變現在的世界。
今天我來到這裡,沒有任何動機。我從事環保運動,是為了自己的未來而奮鬥。失去自己的未來,跟選舉落敗和股票慘跌是不能一概而論的。
我在此要說的內容,是為了所有活在未來的孩子,也為了世界上那些飽受飢餓之苦卻無人關心的孩子們,以及無路可走而死亡殆盡的無數動物。
我現在很怕站在太陽底下,因為臭氧層有破洞。就連呼吸都會感到害怕,因為空氣中可能會有毒。
我跟爸爸常去溫哥華釣魚。直到幾年前,發現了得癌症的魚為止。而現在,我們幾乎每天都會聽到動植物絕種的消息。牠們永遠不會再活過來了。
我這一生當中有個夢想,希望有一天能夠看到一片叢林,裡頭有各種野生動物和許多飛舞的鳥兒、蝴蝶。可是,到了我們的下一代,是不是再也無法擁有這樣的夢想?你們在我這個年紀時,是否曾經擔心過這樣的問題呢?
這麼重要的事情,並且事態如此嚴重,我們人類卻仍然用不以為意的輕鬆態度來面對。我只是個小孩,坦白說,不知道該如何挽救這個危機。可是,希望你們大人能夠明白,即使是你們也無法解決!
你們不知道,該如何填補臭氧層的破洞吧?
你們不知道,該如何讓鮭魚重回變成死水的河川吧?
你們不知道,該如何才能讓絕種的動物復活吧?
還有,現在已經變成沙漠的地方,你們也不知道該如何再造成森林吧?
如果不知道該如何恢復,就請別再繼續破壞下去吧!
在座當中除了政府、企業和團體人士的代表,也許還有媒體人士和政治家吧?你們是別人的母親、父親、姐妹、兄弟、叔叔伯伯、阿姨嬸嬸,而你們每個人同樣也都是為人子女吧!我還是個孩子,但我知道在場的每個人,都是同一個大家庭的一員。我們是個擁有五十億以上人口的大家庭。不,其實,是由三千萬種生物所構成的家庭。無論國境與各國政府如何將我們區隔,這一點仍然不會改變。雖然我是個孩子,但是我明白,大家身為這個大家庭的一員,就必須為單一的目標團結行動。
我很憤怒,卻沒有迷失自己。我很害怕,可是,要把自己的感受傳達給全世界,我卻不害怕。
在我的國家,我們浪費了許多東西。買了就丟,然後再買過又再丟。這樣浪費物資的北方國家,根本無法將資源分享給貧困的國家。即使物資充裕,我們卻害怕施捨、害怕失去自己手中的資產。在加拿大的我們,享有充分的飲食與居家生活。時鐘、腳踏車、電腦、電視…,要數遍我們所擁有的東西,大概要花上好幾天吧!
兩天前,我在巴西這裡遇到一群無家可歸的流浪兒。我們很驚訝,因為其中有個孩子跟我們說:「我真想變有錢。如果我有錢的話,我要給所有無家可歸的孩子們,食物、衣服、藥品、房子,以及愛與溫暖。」
一個失去一切的流浪兒,都會想到互相分享,那麼擁有一切的我們,又為什麼要這麼貪婪?
這些不幸的孩子們,年紀都和我相仿,令我無法忘懷。我們出生在不同的地方,卻過著如此天差地別的人生。我可能也會是住在里約貧民窟的孩子之一,或是索馬利亞的飢餓兒童、中東戰爭的犧牲者,又或許是在印度當乞丐。
我雖然還是孩子,卻很清楚,如果把花在戰爭上的錢,全部用來解決貧窮與環境問題,地球將會變成一顆美麗的星球吧!
在學校……不,即使是在幼稚園,你們都在告訴我們,該如何在這世界上遵守規範。比如說:不要互相爭執,要以溝通的方式共同解決問題,尊重他人,弄亂的東西要自己整理,不隨便傷害其他生物,相互分享,及不能貪得無厭。
那麼,你們又為什麼做出這些不要我們去做的事呢?
請不要忘記,你們為什麼要來參加這場會議,還有,是為了誰而這麼做的。
是為了你們的孩子,也就是我們。各位正透過這樣的會議,決定我們要在什麼樣的世界裡成長。
父母總是告誡孩子,「一切都會順利的」,或是「我們已經盡力而為」、「這又不是世界末日」。但我不認為,大人們還能再用這種話來告誡小孩了。畢竟,你們有將孩子的未來排在第一順位嗎?
父親總是告訴我:「你的價值是以你所做的事,而不是以你所說的話來決定的。」可是我卻為了你們大人的所作所為在夜裡哭泣。
你們總是說愛我們,那麼,請用行動來證明。
謝謝你們聽我說完。
(發表於1992年Rio 10環境高峰會。)
※ 延伸思考:
1. 背景介紹:瑟玫10歲時便與朋友一同創立ECO環保學習團體。1992年,瑟玟聽說巴西里約熱內盧將召開一項「決定自己的未來」的會議,她認為「小孩更應該去參加!」,她年僅12歲,卻發表了一篇讓大人極度感動的演講。「地球環境高峰會」之後,持續從事環境守護活動,大學畢業後並創立了NGO「SKYFISH PROJECT」,初始的努力目標為「ROR(體認責任)」計劃。持續堅持著「用我們每個人的力量來改變世界」的信念。(http://www.skyfishproject.org)
2. 想一想,當你10歲、12歲時,你最關心的是什麼?現在的15歲的你,最關心的又是什麼呢?
3. 國際知名保育人士珍古德(Jane Goodall)曾說:「每個人都重要,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角色,而且每個人都能有所造就。」。而瑟玟「行動」的原動力,似乎就是守護美好土地的這份情感。
看看我們周遭的環境、這個世界,人們依然不清掃自己所製造出來的混亂,不面對自己的生活方式所應付出的代價,依然過度的掠取這個環境的一切。而,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嗎?
◎ 培養全球社會的公民
德國北方邊境小鎮尼布爾,十四名高中生每天搭公車穿過邊界,出國上學去,他們上課的地方是丹麥的通頓高中。半年後,換成十四名丹麥高中生,每天跨越邊界到德國尼布爾上課。
在這個歐洲班上,兩國學生每天並肩學習,體會彼此生活環境和教育體制的異同,也學會如何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溝通合作。
美國芝加哥近郊,伊凡斯登公立中學的學生在課堂上模擬著不同的角色,有的扮演一八八五年參加柏林會議的代表,有的扮演全球性非營利組織的創辦人,為自己關心的國際議題發表演說。
伊凡斯登中學的每個學生都必須至少選修兩學期的國際研究課程,深入探索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歷史、文學和藝術。每年不同科目的老師都一起討論,設計課程。
許多教育工作者開始在國際化教育中,強調全球公民意識。
「今天強調的全球教育和過去的國際研究不同之處在於,今天的教育要教導年輕人了解整個世界是相互連結的,教導學生從其他人的不同觀點來看這個世界,」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教育學院社會學與全球教育教授瑪麗費德(Merry Merryfield)指出。
無論是當交換學生或留學,和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直接互動,都是無可替代的學習經驗。但瑪麗費德建議,教育工作者仍然可以邀請外國留學生、社區中的移民組織和學生互動,或透過電子郵件或視訊會議交流,增加學生的跨文化經驗。
例如,英國一所小學的學生利用電子郵件和視訊會議,與南非的學校,透過網路連結,一起設計未來的學校。學生因此了解不同國家的小孩會重視不一樣的事情,同時對於貧富水準和文化背景不同的社會,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此外,要扮演好全球公民的角色,認同普世價值,關懷全球議題和人類共同面臨的困境,也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暨南國際大學教授李家同指出,真正有國際觀的人應該對全人類發生的事情,都有廣泛的興趣和關懷,不能夠「希望全世界的人都同情台灣,而台灣卻不去同情第三世界。」
英國國際發展部的「全球學校計劃」就大力推動英國中小學和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學校結為伙伴,相互交流,共同發展跨文化的課程,而且課程中都必須包含「全球面向」,也就是公民意識、解決衝突、多元/平等、人權、相互依存、社會公義、永續發展等概念,強調開放、包容的態度,重視批判性與創造性思考,以及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因此在課程設計中,即使討論本土議題,也必須了解本土議題和全球議題之間的關聯,同時讓年輕人「有機會檢視自己的價值觀和態度,能理解不同地方的人都有共同點,能從全球觀點來看在地的生活,發展出對抗偏見和歧視的能力。」
全球頂尖學府哈佛大學去年開始展開三十年來第一次大學部課程總檢討,他們花十五個月的時間反覆評估討論,試圖回答:「在二十一世紀的頭二十五年,『受教育』的意義是什麼?」
結論是,在瞬息萬變的今天,學生迫切需要廣泛的科學知識,也必須更了解這個世界。「今天的世界要求我們更強調國際化。我們必須教育學生成為全球社會的公民,這是我們的道德責任。」
(資料來源:齊若蘭,2004年海闊天空教育特刊,天下雜誌。)
※ 延伸思考
1. 我們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可以不具公民素養而存活,公民素養也不是與生俱來的。可是如果大家都不具備好的公民素養,則社會的品質將會每下愈況。在台灣,我們的教育體系有提供給我們相關公民素養學習的機會與課程嗎?即便提供了,我們重視嗎?
2.
有關世界公民教育的內涵,你覺得應該要有那些?
◎ 公益旅行
公益旅行最可貴之處,在於任何人都可以去做,我說的任何人,就是從醫生、外交官、電腦工程師,到賣彩券、殺豬的販夫走卒都在內的意思,不分教育程度跟專業,都在國際上能夠當一個有所發揮的義工。
我到了曼谷,開始跟其他有同樣想法的旅行者,提議在貧民窟裡面租一個房子,開放給小朋友們當作圖書館,裡面有冷氣,有電腦,還有各式各樣的書籍,借書不用登記,採取榮譽制,不還也沒有關係,反正讀書是值得鼓勵的好事,我們這些義工們,則可以輪流去當圖書館管理員,還可以順便教英文,唸故事,幫這些沒空照顧小孩的勞工父母們,當作社區托兒所也沒關係,起碼這些小朋友有地方可以去,就不會到街上去遊蕩,減少他們可能會因為無聊而過早接觸到菸酒毒品的機會。貧民窟出來的孩子,可能因為窮而自卑,甚至被其他小朋友排斥,以至於不願意留在學校或是外面的圖書館,但是如果有了屬於貧民窟自己的圖書館,就在家旁邊,應該會很受歡迎才對。
有了這個想法以後,我們很興奮地去跟一些當地比較富裕的泰國朋友說,希望他們有空可以幫我們募一些舊的圖書,還有一台冷氣機,結果沒想到大家都很贊同,就連我們要去租房子,房東也被我們感動了,決定免費提供一間房子讓我們當圖書館,我們只要自己交水電費就行了,就這樣,一個屬於貧民窟的克難圖書館,就這樣在眾人的善意中落成了。圖書館其實書不多,但是至少是一個起點。為了讓小朋友們學習英文,我很快地發現傳統的教材,對於平常留連在網咖打線上遊戲的孩子來說,實在是太無趣了,於是我找到一個網站叫做REPEAT AFTER
US,顧名思義就是『跟著我們這樣念』,這個網站裡面有分詩(Poetry)、戲劇(Drama)、小說選粹(Prose
Fiction)、非文學類選粹(Prose
Non-Fiction)、兒童故事集(Children's Stories)、童謠兒歌(Nursery Rhymes)、名人名句(Memorable Quotes),還有來自全世界各地的故事(Stories From Around The World),每一段故事,都按照程度分成初級、中級、高級,而且都是來自世界各個地方不同的義工,透過網站錄音以後上傳的。
我總是告訴他們我在雜誌上看到的一篇報導,那就是這個網站的主人,是一個才十幾歲的亞裔美國中學女生,叫做Ellen Wen,她希望能夠幫助全世界想要學英文的人,就算沒有老師在旁邊,也都能夠學習正確的發音,結果這個想法受到很多人支持,因為只要有心幫助的人,都可以選任何一個類型,無論是小說還是童謠,對著電腦錄音念完以後把檔案上傳到網上,讓這個有聲圖書館的館藏,一天比一天豐富。
對我來說,這真是一舉數得,因為:1. 小朋友們可以適應各式各樣的英文發音。2. 藉機學習使用電腦和上網。3. 鼓勵孩子他們只要有好的點子,就像Ellie Wen那樣,就算沒有很多錢,也可以在小小年紀就成功。4. 讓孩子們知道世界上到處都有許多善良的人,外國人不見得都是他們在酒吧門口或是夜市看到的那樣,我們的圖書館,也是像這個有聲圖書館,可以透過大家的力量,一點一點變得更好。5. 適合我懶惰的個性,因為我都不用說話,只要坐在旁邊就可以了。
當然,小朋友畢竟是好動的,光是看書,或是學習英文,也會有膩的時候,所以我也會趁著每次到緬甸去出差的時候,帶回傳統的藤球,陪小朋友一起玩,藤球的規則跟足球很像,但是是一項在東南亞的城市裡快速消失的傳統,在曼谷就算買得到藤球,也都是塑膠作的,為了讓貧民區的小朋友,也能夠玩到真正用藤編的傳統藤球,每次我都盡量多買一些,分送給孩子們。
自從有了圖書館以後,我不敢說世界因此變得更美好,但是可以確定的是,我的心情比起當年一個看著貧窮在我的眼前遊行而過的觀光客,不再有那份無力感,也才意識到,原來一面在旅行的過程當中,也一面地學會了作一點公益,當時我還沒有聽過什麼叫做『公益旅行』,只知道自己參與了一件有意義的計畫,讓曼谷,這個旅行者的補給站,變得更加有意義。
有了這樣的經驗以後,我發現旅行者可以做的事情,其實比我想像中要來得寬廣許多,從此就在旅行中接觸了越來越多的機會,無論是在美國印地安部落,還是柬埔寨的雛妓收容中心,九一一過後的紐約,還是海嘯過後的泰國漁村,都有需要我的地方,累積了很多經驗以後,甚至讓我離開在波士頓高科技相關產業的工作,從此為公益團體規劃執行一個又一個有意義的計畫,成了我的全職工作。
像我這樣想、這樣做的台灣人,絕對不是少數,光是我的朋友中,有人當傳教士一面在肯亞收容難民,有屏東退休的老爺爺在非洲擔任農耕隊,有人開國際標準舞學校來資助中國大陸鄉下農村的學校,有每次旅行多背一公斤文具沿途分給偏遠學校的,還有在高雄當房地產仲介商的朋友同時在泰北難民營幫助小朋友,甚至還有為了做愛滋病宣導自己下海當牛郎的社工人員,他們來自各行各業,都沒有上過媒體,也從來沒有放棄過自己,一面工作、生活,一面旅行,一面為這個世界做一些什麼美好事情的夢想,對我來說,這種把國際義工當作日常生活一部分的人,才最長久,也最有意義,因為很多人每個人每天都做一點點,這個世界每天就會少一點點悲傷,多一點點愛,離世界和平就會近一點點。
資料來源:
節錄自,褚士瑩,國際義工的迷思,PChome名家專欄
http://epaper.pchome.com.tw/adm/brief_left.
htm?s_code=0161。
※ 延伸思考
1. 旅行只是放鬆身心、吃吃喝喝,看看特殊的風景、文物與人物嗎?褚士瑩親身的例子告訴我們旅行可以更有意義、更深刻、更多元!你對旅行這件事的看法為何?有何憧憬嗎?
2. 如果有機會,你願意不嫌重、不嫌麻煩地在背包中多留一些空間、多帶一些文具物品到旅行的地點送給當地人嗎?或是在異地旅行時,多關心當地的社會現況,甚至加入當地的服務工作?
3. 請舉出兩個你可以進行、參加的公益旅行的方式。
◎ 全球志願服務的參與率節節攀高
2001年,聯合國吹起當志工去的號角,宣示志工與公民服務的時代已然來臨。一心一意想要致富翻身的亞洲新興國家,公益思維也方興未艾。短短幾年內,印度出現兩百多萬個非政府公益組織(NGO);在政府嚴密監控下,中國大陸新成立了兩千多個環保與人權志工團體,需求之大,儼然全球志工組織的兵家必爭之地;在印尼,73%的頂尖大學生,畢業後選擇為NGO效命。
台灣NGO組織在過去十幾年間遽增五倍;內政部統計,台灣從事志願服務的人數,五年內成長了39%;去年全台從事志願服務的人數,已佔總人口的17.5%。據天下雜誌的調查顯示,40%的民眾有做志工的打算。而台灣民眾做公益的模式,也已漸從做慈善擴大為公民參與,使得志工人數在短期內迅速成長。
而全球的國際非政府組織多達三萬七千多個,比1990年時多了五分之一。NGO的重要性也與日俱增,1999年時,世界銀行與NGO的合作達50%,2001年時高達75%。
※ 延伸思考:
1. 你曾經做過志工嗎?或是想要嘗試去做志工嗎?你的動機為何?如果你不曾做過也不想去試,你是怎麼想的?
2. 透過組織、團體參與志願工作相對上較為容易,請你舉出各五個你知道的國際性政府組織、非政府組織(非營利組織),並簡述其工作內容。